不幸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在柴榮北征契丹,奪取三州,正準備乘勝攻打幽州的時候,他突然發病,大軍班師回朝,不久,柴榮病逝,享年39歲。
柴榮之死是無奈的,麵對死亡的來臨,柴榮一定在心底說了無數個“不”,因為他的三個十年計劃隻實施了不到六年,他取得了相當的成績,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但按他的理想,他還有太多的事要做。而對於國家來說,在這“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世界,有什麼比一個清明的政治家、一個一流的軍事家更重要的呢?可是病魔無情,當柴榮無助地閉上雙眼,他隻能把希望寄托於他七歲的兒子。
接下來,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欺負柴榮幼子,廢周立宋,對柴榮來說,可謂太不道義。接著,趙匡胤借著柴榮打下的良好基礎,一舉完成了統一大業。如果說趙匡胤有什麼英明的話,主要在於他繼承了柴榮的統一路線。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輕易得到皇位的趙匡胤,總擔心別人也會效仿他,於是北宋建立後製定了“守內虛外”的軍事路線,在他看來,“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帝王用心,常須謹此。”看來,他還知道自己不過是個奸邪小人。隻是他這一路線的結果是,朝內奸邪小人防住了,但邊防的空虛,使得兩宋時期在對遼、金的作戰中留下了屢戰屢敗的戰績,成為華夏族心頭永遠的痛。如此一來,人們自然格外地追憶柴榮,惋惜於他的英年早逝,大家不可能不想,如果柴榮再能活上十年、二十年或更長些,曆史是怎樣地被改寫。
然而曆史總不可以被假設。柴榮的遺憾,也就成了中國的遺憾,而這樣的遺憾,在我們的曆史上又何止遭遇一次。
當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力排眾議大膽改革,一舉振興了幾近垂死的北魏政權,可惜如火如荼的事業終結於他33歲時的撒手人寰,北魏很快走向分裂,讓人扼腕歎息;致力改革內政、統一全國的另一個君主北周武帝宇文邕,在消滅北齊的第二年就以36歲的生命匆匆離去,結果大權落入楊堅手中,楊堅借助宇文邕發展起來的北周,統一全國建立隋朝,簡直是柴榮故事的翻版。離我們更近一些的孫中山先生,同樣在北伐最關鍵的時刻,病逝於北京,中國革命大受其挫。
這些偉人帶著遺憾匆匆離去,古老的中國因此增添了幾分滄桑、幾分曲折。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曆史多了幾份沉重、幾份厚重。無論是命運的捉弄還是眷顧,柴榮式的英雄在曆史上如曇花一現,但總歸留下了深刻的印跡,就連大學者司馬光,不也毫不吝嗇地將“王道蕩蕩”鄭重地用到柴榮身上,而很多大一統政權的君王,都很難得到這一殊榮。
隻要是為我們的民族勵精圖治所做的,曆史總不容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