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勝藍

大凡評書的開場白,都喜歡引用《三國演義》的開頭:“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幾千年的中國曆史,印證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這痛苦的分分合合過程中,“民不聊生”是百姓生活的最好寫照。“永嘉南渡”的深重苦難、“湖廣填四川”的長途奔波,就是這一段段曆史慘烈的記憶。時事造人,一個有抱負的人,在這一時期最大的理想莫過於致力於國家的統一和人民的安寧。柴榮就是這樣一位亂世英雄。

柴榮生於五代時期一名門望族,後家道中落,無奈投奔姑母,深受作為大將的姑父郭威的賞識。他一邊幫助郭威做生意維持生計,一邊習文練武。郭威助劉知遠建立後漢政權後,受到重用,柴榮也隨之從政從軍。在這個過程中,柴榮積累了大量治治及作戰的經驗,同時,他也看到了山河破碎、各股勢力此起彼伏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公元951年,勞苦功高的郭威遭到後漢新上任皇帝的猜忌,全家被殺。憤怒難當的郭威起兵推翻後漢,建立後周政權。954年,郭威駕崩,柴榮作為郭威的養子即皇帝位,是為周世宗,這一年,柴榮34歲。

此時唐朝己正式滅亡四十餘年,北方各王朝相互殺戮,輪流上台,南方小國各自為政,割據一方,華夏大地籠罩在一片殺戮和血腥中。據說有一位將軍出門打仗,從來不帶軍糧,每次都是就地殺百姓食人肉充饑,人民的水深火熱可想而知。與動蕩歲月一同成長起來的柴榮,麵對山河破碎和民眾的苦難,決心遵照姑父遺囑,幹出一番大事業,拯救風雨飄搖的國家和水深火熱的人民。正是帶著這份理想,繼位之初,他就雄心勃勃地說:“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接著,他著手拉開了結束分裂、一統天下的序幕。

他的第一個對手是北漢。北漢與後周相鄰,其主子劉崇效仿石敬瑭,與契丹勾結,在柴榮繼位不到十天南犯,希望在後周政局未穩時撈到一點油水。戰爭的進程正如北漢所料,後周首戰二戰連連失敗,一批大將開始臨陣脫逃。關鍵時刻,柴榮不畏強敵,親臨高平陣地,一舉扭轉戰局,以弱勝強,擊敗聯軍。高平之戰解除了後周在北方的隱患,大振軍威,為柴榮的統一戰爭奠定了良好基礎,柴榮本人也以李世民一樣的果敢贏得了廣泛讚譽。

隨後,柴榮將目光鎖定住後蜀,不到半年就收回被後蜀占領的四個州。接下來,他率軍三次南征,攻取南唐富庶的14州共60個縣的土地,極大增強了國力。959年3月,柴榮馬不停蹄地北伐,42天的時間就奪取了3州共17個縣,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支撐柴榮強大軍事行動的保障是他對國內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製度上,他整頓紀綱,廢除酷刑,頒布了新的《大周刑統》,並以身作責,帶頭遵守。在政治上,他優待從遼返回的逃戶。為廣開言路,他令群臣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開邊論》各一篇,供自己參考。並采納了王樸關於“以道治國”的方案和對南、北不同策略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同時,他大力營建有大運河溝通的開封,使其代替西安、洛陽成為全國政治中心,南可取江淮,北可攻契丹,保證了統一戰爭有一個堅強有力的大後方。在經濟上,他大力鼓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租稅,抑製寺院經濟發展。在軍事上,他按“凡兵務精不務多”的原則,淘汰老弱,選拔精良,嚴明軍紀,建立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所有這一切,猶如一盞盞明燈,劃破了五代時期數十年黑暗統治的上空,照亮了後周百姓、官員和軍人的心田。新生的後周政權,也猶如一輪冉冉上升的紅日,一天天地區別於五代十國中任何一個政權,承載著苦難中國關於統一、關於和平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