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坐在那兒,長久地思索後回應:“商君才智過人,以誠信立威,義氣為先。”
“再加上秦孝公的英明領導!”
“改革才能得以實現。”
朱標接著問:“這揭示了什麼?”
“若賢君與良臣並肩,天下必能興盛。”
以往,朱標定會欣然讚同,但此刻他卻複雜地瞥了宋濂一眼。
果然,還是陳兄那套關於明君賢臣的理論。
他忽然發問:“難道是因為他順應了時代的洪流?”
“嗯?”
宋濂一怔:“此話怎講?”
朱標重述了陳雍的觀點:“在於鐵器的廣泛使用,物質的豐富,井田製度的瓦解,個人開墾的土地日益增多!”
“商鞅認可了私有製,所以取得了勝利。”
宋濂聞言,滿心震撼,猛地起身,聲音顫抖地說:“這樣的解讀……”
“這樣的解讀……”
他博學多才,聽後隻覺腦中一根弦驟然繃斷,思緒在文淵閣內反複翻湧。
“順應時代洪流?”
“殿下,這話是誰說的?”
朱標並未直接回答。他想起陳雍最後的問題,說道:“你說,如果沒有秦始皇,會不會有另一個人來統一六國?”
“這怎麼可能?”
“不可能。”宋濂本能地否認。
盡管儒家對秦始皇的評價不高,但秦王一統六國的壯舉,無人能抹去!
“但是!”
朱標在翻閱書籍時已有自己的思考,最後的結論印證了陳雍的曆史大視野。
“從曆史潮流來看,戰國已持續百年,民眾渴望安寧,統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加上鐵器的進步,兵器也開始普及。”
“如果沒有秦始皇,真不會有別的君主完成統一嗎?”
“太子爺!”宋濂出聲阻止,想勸說,卻發現自己竟無言以對。
秦朝統一的基礎在始皇帝之前就已奠定,即便沒有他……
他陷入深思,最後緩緩問道:
“是陳兄說的嗎?”
朱標輕輕點頭。
這也是實學的一部分嗎?
“沒錯!陳兄稱之為大曆史觀!”
宋濂苦笑:“這是陳兄正在逐步完善的實學體係!”
“我明明覺得如此離奇,卻連一句反駁的話都說不出!”
我...
“我從小到大讀了那麼多書,到底有何意義?
“竟然還不如一個年輕人!”
“他……”
宋濂抬頭望向遠方:“他真的要成為聖人了嗎?”
朱標點點頭,然後又慢慢搖頭。
他也不確定。
難怪當年程頤、朱熹遭受那麼多質疑,與聖人同行,那種挫敗感非一般人能體會!
二人陷入了奇特的靜默之中。
這時,韓宜可步入室內,“微臣拜見太子殿下!”
“見過學士大人。”
朱標揮手示意不必多禮,連言語都顯得懶惰。
看著二人臉上困惑中夾雜著一絲失落,韓宜可疑惑地問:“太子爺,您這是怎麼了?”
“無妨,隻是受了些打擊罷了。”
“韓大人,你為何而來?”
“工部的主體建築正在興建,我在思考如何解決工匠戶籍的問題,思來想去找不到答案。所以來文淵閣查閱曆史文獻。
工匠戶籍?
朱標直截了當地說:“廢除工匠戶籍製度如何?”
“這怎麼行?”韓宜可本能地反對,經過蒙古百年統治,這種製度早已根深蒂固,他從未考慮過這樣的可能性!
“為何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