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孩子希望有自己的活動空間(3)(3 / 3)

在生活中,有些事孩子已經自己能做了或者是已經有了自己的處理方式和想法。這時,父母應給予尊重,而不是武斷地加以否決或替孩子做主。有這樣一個曆史故事:

1631年,一位名叫霍布森的從事販馬的英國商人,他做生意時有一個奇怪的要求,他通常會對顧客說:“你們可以隨便買我的馬、租我的馬,價格都很便宜。隻不過,你們挑選馬匹時,隻能在門口處的馬匹之中挑。”

霍布森的馬圈設計得非常奇怪,馬圈隻有一個很小的門,那些高頭大馬是出不去的,隻有瘦小的馬可以出去。如此一來,人們在門口挑來挑去,以為自己選擇了一匹最好的馬,可實際上,自己的選擇卻被霍布森的規定限製住了。

後來,人們將這種毫無選擇餘地的“選擇”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如果有人陷入了“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之中,那麼他就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

畢竟,如果我們要對比出好與壞、優與劣,需要在廣泛的選擇、多方比較之後才能做出最準確的判斷。而且,也隻有這種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選擇判斷,才算是比較合理的。假如我們隻能在很小的範圍內去作決定,這樣得出的結論也一定是狹隘而不可信的。

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可以想一想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也給孩子限定了很狹窄的選擇空間?有沒有不顧孩子的發展,隻按照我們的意願而讓孩子去作決定?

可能有媽媽會說:“對於還是小學生的孩子,正是貪玩愛鬧的年紀,如果讓他選擇,還不是除了玩就是玩啊!”這樣的說法就太過片麵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思想也會慢慢發生變化,他會開始獨立思考,對某些問題開始有自己的理解。對於他自己的事情,如學習、興趣等方麵,他已經完全有能力自己去進行選擇了。

但在生活中,有許多家長自認為“最了解孩子的人”,以“閱曆豐富”為理由,於是便經常將自己的意願當成是孩子作選擇的主導。殊不知,家長這是在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孩子建了一個不合適的“馬圈”,隻讓他在一些可能並不在他意願之內的“馬匹”上去選擇,我們這樣做不恰恰就和霍布森一樣了嗎?

人往往都是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我們該讓孩子自己去搭設“馬圈”,在他想要的各式各樣的“馬匹”中選擇出他最中意的一匹。我們要克製住想要“控製”孩子的欲望,並將我們的閱曆當成是孩子的參考,我們隻提供意見和建議,並不提供決策。這樣,孩子可選擇的空間才會變得寬廣起來,相信孩子也會考慮到我們所說的,並最終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當然盡管我們不讚同霍布森給選擇設定了那樣狹窄的範圍,可這也並不代表我們就要允許孩子漫無邊際地隨便去選擇。孩子畢竟還未成年,他懂得的東西也還太少,思想遠未成熟。所以,很多情況下,我們在為孩子設定一個廣泛的“選擇域”的前提下,還應該為他設定一個合理的選擇底線。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能夠在安全、健康、積極的氛圍之中去進行選擇。

對於選擇的底線,我們要本著一個原則,那就是“保證人身安全、不做違反道德法律的事情”。無論孩子進行怎樣的選擇、選擇怎樣的結果,他都必須要遵循這個原則。

總之,我們不僅要尊重孩子的選擇,還要讓他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此時,我們不能挖苦、批評他,而是要使他自己明白一些道理,並讓他將這些道理牢牢記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