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蹲下來和孩子建立同理心(1)(1 / 3)

同理心是由人本主義大師卡爾·羅傑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它指一個人對於他人感覺、情感和願望的關注程度和敏感程度。要求家長和孩子建立同理心,不僅僅指家長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待問題而且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和體會孩子的情感,並不要帶有自己的感情好惡甚至價值觀,這是家長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發現孩子的真實想法,從而采取恰當的教育方法的有效途徑。

對孩子給予必要的理解和尊重

現在有許多家長都認為,孩子一長大就不聽話了,其實這是一種偏見,一種曲解,如果,這時的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問題,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就不會有以上的感覺了。

其實,親子溝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實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最有效的方法是——換位思考。

一位很懂得教育方法的媽媽從兒子的成長中體會到:在家中,對於孩子所提出的問題,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處理,就能順利解決。而且,能使家庭關係變得和諧;商量,能使人的尊重,從而使孩子懂得尊重別人,並學會用商量的辦法去對待父母和他人。

有一天,上小學的兒子對她說:“媽媽,和您商量一件事。”

“好啊!媽媽洗耳恭聽。”

“過兩天學校要組織春遊,要坐車、買門票,天這麼熱,還要買點兒飲料。您能不能給我50塊錢?”兒子捏著手指算著。

“可以。”她毫不猶豫。孩子出去玩,給點兒錢是應該的,何況他的理由那麼“充分”。

兒子看媽媽這麼痛快,來了精神:“您可能好久沒去公園了,裏麵許多地方都要門票,您能不能再多給我20塊錢。”兒子“得寸進尺”了。

看他那認真的樣子,媽媽覺得這個理由也能接受,於是又答應:“好吧!”

兒子看自己的“遊說”成功,情緒更高了:“要不然,您再加20塊,給我90塊錢算了,萬一有同學帶的錢不夠,跟我借呢!”

這話也有道理,看他那費勁的樣子,媽媽改變“戰術”,“以攻為守”了:“這樣吧,我給你100塊,由你自己支配,節約歸己,好不好?”

“真的?OK!您真是個痛快媽媽!”兒子喜出望外。

出乎這位媽媽預料的是,這次春遊兒子隻花了80塊錢,用來買門票、交車費。兒子的班主任告訴她:“這次春遊,你兒子什麼都不買。中午吃飯時,大家都去買飲料,他也不去買。我們問他為什麼,他神秘地告訴我節約歸己。”

她後來聽兒子說,許多同學買吃的、喝的,春遊變成了“吃遊”;還有的同學把剩下的錢買了小飛機,10元錢一架,一會兒就飛丟了好幾架,多可惜呀!

從兒子幼兒時期直到高中時代,這位媽媽一直用“商量”的辦法同他相處。“商量”使親子間增進了感情,避免了衝突和對抗;“商量”使兒子學會了從別人的角度來觀察事情,思考問題,學會了民主和平等、尊重和友誼。

孩子是獨立的世界,這個世界蘊藏著極大的潛能。潛能的開發要靠個人努力,更要靠父母的尊重、賞識和肯定。父母應當相信,孩子的世界會比自己的世界更輝煌,因為他們屬於未來。有了這樣的認識,才能平等地麵對他們,真正地尊重他們,由衷地讚美他們,他們才有可能以自己的健康成長來回報父母。

在家庭裏,像這位媽媽一樣,把孩子看做是與家庭其他成員一樣平等的人,用“商量”的辦法同他相處,這在中國很少見,但是在很多西方國家卻很普遍,比如:一位在瑞典工作了3年的中國人對此有著很深的體會。

他的瑞典房東達卡先生就是一個很懂得教育孩子的人。當他初次步入這個家庭的時候,達卡先生9歲的小兒子就熱情地向他打招呼:“中國叔叔,你好,我是克裏。”他很奇怪,問克裏:“你怎麼知道我是中國人?”克裏皮地一笑:“我不僅知道你是中國人,還知道你和猴大仙是好朋友!”

原來,當他打電話給達卡先生,想要租住房子的時候,達卡先生專門召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征求全家人的意見。克裏聽說是個中國人,便說:“他知道猴大仙嗎?如果他不知道就不要租給他了!”克裏這段時間被英語版的(西遊記)吸引住了。孫悟空在這部英語版的片子中被翻譯成了猴大仙。達卡先生馬上打電話跟他求證。這讓他莫名其妙,他誇張地回答:“我不僅認識猴大仙,我們還是朋友呢!”這樣達卡先生一家才同意把房子租給了他。

達卡先生對孩子意見的重視程度很讓我們驚訝。因為即使在我們一些比較民主的家庭裏,孩子的意見也隻是聽聽而已,根本不受大人重視。煩了,父母會說:“這是大人辦的事,小孩子懂什麼!”而達卡先生則說:“即使是一隻小鴨子,它也有叫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