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蕭山模式與溫州模式的比較研究(3)(1 / 2)

(四)政府職能定位的差異

這個問題可分為兩個方麵:一是政府管理理念方麵的差異;二是企業願意接受政府引導的理念方麵,即企業的政府意識的差異。在這兩個側麵中,蕭山與溫州有很大的不同。

蕭山的地方政府始終是黨政有為。黨委政府對民營經濟高度重視、積極引導,並提供精誠的服務。20世紀80年代初期,雖然蕭山以發展鄉鎮和村級集體經濟為主,但對民營經濟也較為支持,允許民營企業戴上“集體”企業的“紅帽子”,以爭取政策上的優惠。

進入90年代後,特別是鄧小平南方講話以後,當時的蕭山市委、市政府先後出台了深化改革,進行股份合作製改造的一係列文件,實行了個人、集體多元化的股份製改造,大力提倡企業經營者入大股,入股份額可以占到普通職工的10~15倍。1996年以後,隨著民營資本的壯大和擴張,民營經濟成為帶動蕭山經濟發展的支柱和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蕭山各級黨委、政府通過改善經濟環境、政策等一係列優惠措施,積極扶持民營經濟的發展。

民營經濟進入第二次創業以後,又根據實際情況,出台新的政策。2005年9月,區委、區政府又出台了《關於鼓勵加快總部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意見中規定了一係列的鼓勵政策。其中有對納稅大戶的表彰獎勵、有對區外企業在蕭山新設立企業總部或分支機構的扶持獎勵,有對地方財政貢獻的獎勵和對街道發展總部經濟的獎勵。多年來,蕭山政府經常派出考察團赴蘇南、溫州等地考察學習,回來製定蕭山自己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增長速度,並將任務分解到鄉鎮,使各基層領導對發展民營工業,招商引資和稅收的增長都十分關心。為了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政府定期召開民營企業代表座談會,並邀請銀行代表參加,解決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蕭山區政府把該管的堅決管住,該放的充分放開,服務意識很強,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因此,蕭山的民營企業對政府挺有興趣,有困難就找政府。千方百計密切與政府部門、媒體的關係,以便為自己的快速成長獲取更多的支持。民營企業家不僅通過一般性的商業活動來尋求與政府官員建立關係的可能性,而且參與政治和“公益”活動。蕭山政府與蕭山民營企業的這種理念,形成政企之間的良性互動。可見,蕭山民營企業的發育和發展是政府這隻“有形的手”與市場這隻“無形的手”有機結合的成功範例。

“溫州的經濟模式一個基本特點,就是無為而治。”[2]溫州政府的這種“寬容”與“無為”的管理方式,體現了一種經濟民主,即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尊重市場主體——溫州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在政府與市民的關係中,盡可能保留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間。[3]當然,無為而治,讓為溫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早一時期假冒偽劣產品問題嚴重,給溫州民營經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溫州的民營企業主有很強的致富欲望,麵對市場而經營,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自我決策能力很強,政府的觀念很淡薄,對夥伴很看重,有較強的“團隊精神”,隻要有錢賺,就抱團成夥,什麼炒房團啊等,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炒房,後又炒賣煤礦、油井。隨著溫州民營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民營企業主階層的崛起,需要一種利益代表、利益聚合和利益表達的組織和機製,以便於該階層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利益的聚合和表達,爭取和實現行業利益和階層利益的最大化,於是民間商會和行業協會大量湧現,至2004年底止,溫州市本級已經建立各類民間商會和經濟性行業協會109家,加上所屬各縣、市、區級的民間商會和行業協會,全市共有各類民間商會和行業協會341家,擁有會員企業48624家,其中的絕大多數民營企業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它搭建了民企合作的平台與機製,為民營經濟的進一步成長起了助推的作用。

四、對今後蕭山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在國際金融危機陰霾的籠罩下,蕭山的經濟發展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比較蕭山模式和溫州模式發展的異同以及溫州模式近年來暴露出來的問題,對蕭山民營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幾個方麵的政策建議:

(一)轉變傳統觀念,確立企業發展的現代理念

一是轉變“船小好調頭”的觀念。以前,我們常常以中小企業的靈活性而自豪,認為“船小好調頭”,今天這個能掙錢就做這個,明天那個能掙錢就搞那個,隨市場轉換較快。但現在看來,“船小”不一定是優勢。加入WTO以後,企業麵臨的是全球競爭。過去,小船在小河裏沒有大的風浪,走得不錯,但今天走進大江大河了,大船小船要在同一條江、同一條河行駛,抗風浪的能力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蕭山的傳統產業比重較大,產品結構比較單一,這些產品的收入需求彈性很小。以前麵臨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決策者隻是將市場轉向了國外,以國際市場份額來替代國內收入的減少。而如今麵臨國際國內雙重的風險,唯有做大做強企業,使其成為行業中的巨人,同時延伸產業鏈,才能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二是轉變“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觀念。蕭山人的爭先創優、聰明勤奮有很高的美譽度,但在我們的傳統思想觀念上,一些企業經營者喜歡自己當老板,不善於與別人聯合。顯然,這種經營理念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已經落後了。要更快更好地發展企業,競爭力得到提高,企業就應該舍近求遠,借帆出海,走合作、聯合的現代企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