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留一點點時間,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3)(3 / 3)

不難看出,孩子在離開校園各奔東西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對他們的“幫派”起到了一定的瓦解作用,但這種瓦解並不是很徹底的,其中的一些孩子可能還會聚集在一起延續著在學校裏的習慣,這是很多媽媽容易忽視的地方。因此,媽媽不能指望孩子那個拉幫結派的小集團自然地分散,在孩子重新選擇環境時,媽媽要利用好這個機會,使自己的孩子與他們避開,這樣媽媽把孩子變好所用的精力就會小得多。

職場媽媽教子私房話

如果他們把在學校裏的惡習帶入社會,這將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危害。因此,職場媽媽要善於處理好孩子離開“幫派”後的事。

單親家庭,職場媽媽拿什麼構建快樂

父母離異後,孩子不論是跟父親還是跟母親在一起生活,都將失去另一個親人對他的嗬護和撫養。缺少父愛或母愛,對於孩子都是一種先天性的殘缺。單親父親和單親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一樣,對子女性格形成產生的影響就會不一樣。單親父親的教育方式大多以嚴厲懲罰型居多,所以生長在單親父親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形成暴躁性格,易釀成暴力事件;生長在單親母親家庭中的孩子由於母親常常過分保護,過分幹涉,過分溺愛,容易造成孩子性格自卑、任性、適應力差。

因此,生活在單親家庭裏的孩子一般在性格上都會存在著缺陷,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自卑、嫉妒心強;二是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有這種心理的孩子往往會顯得很暴躁,有的甚至表現得很殘忍。還有的孩子存在雙重心理,在家一被訓就低下頭默不作聲,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可到外麵卻完全是另一副樣子,總是把家裏受到的氣撒在弱小者的身上,有時會表現得很暴躁凶狠。

有些離異後的父母很快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選擇再次走入圍城,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讓孩子因此得到另一半的愛,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但是這並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事實上,許多因為孩子而盲目再婚的家庭,生活過得也並不幸福。情形恰恰相反,孩子在這樣的家庭裏長大,不但沒有形成開朗活潑的性格,反而大多數會出現孤僻、內向、自卑、自戀以及性倒錯等心理傾向或心理疾病,留下永遠難以磨滅的缺陷。既然如此,作為一個單親家庭裏的孩子,父親和母親應該怎樣為孩子構建一個快樂的家庭環境呢?

在西方的一些國家裏,離異之後的夫妻首先會在孩子的頭腦裏注入這樣的一種觀念:離婚隻是父母兩個人的事,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他們這樣做的目的隻是為了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孩子無關,他們還是愛孩子的。不要輕視這種思想上的灌輸,它會進一步使孩子在頭腦裏形成獨立的念頭,從而減輕給他們帶來的傷害。其實在西方國家裏,父母在孩子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們,“你必須學會自己保護自己,自己照顧自己!”孩子的獨立性增強了,對父母的依賴性相對就會減弱。

在離異之後,不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要時常去探望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並沒有被拋棄,雖然現在不能住在一起了,但還是像以往一樣愛著自己。很多父母在探望孩子的時候,因為心裏懷著對孩子的愧疚,又覺得很長時間沒和孩子見麵了,一見麵就帶著去麥當勞、肯德基大吃一頓,或者去玩具、禮品店大肆花錢,以此作為彌補。其實這樣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孩子更需要貼心的交談,而且年齡越大越是如此。所以在見麵之後,應該多詢問孩子些生活上的事情,比如問問他每天的生活是怎樣的,學校裏有哪些開心的事發生等。在這個基礎上,更要注意和孩子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交流。隻是在交談中一定要注意到的是,不要在語言上攻擊他的母親(父親),這會使孩子因偏聽而忌恨父母中的一方,而且在這種互相詆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潛移默化中就會形成性格上的冷漠,認為人世間是不存在真情的,因為連父母都在勾心鬥角,人與人之間又怎麼會有友愛可言?因此他會用一種冷酷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缺乏相應的善良和愛心,更有甚者因此仇恨社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職場媽媽教子私房話

婚姻的不幸對於夫妻雙方來說,可能是一種萬劫不複的痛苦,但離異家庭的孩子所受到的身心上的創傷,遠比離異媽媽感知到的更為嚴重,而且這樣的傷害一旦形成,很難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