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留一點點時間,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3)(2 / 3)

媽媽和孩子一起玩,和孩子一同沉浸在遊戲的氛圍中,一起探究遊戲中碰到的問題,一起動腦筋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共同享受和交流遊戲的樂趣,這更能融合彼此的感情。在孩子眼中,媽媽越天真越好,比如和孩子一起參加化裝晚會,媽媽扮成小豬,一邊學豬叫,一邊和孩子追逐,沒有了往日的威嚴,這時孩子會覺得媽媽是最可愛的人。因此,不要在玩耍中對孩子太疏遠,這樣對孩子不好。

有這樣一個小鏡頭,在公園裏,一對夫婦帶著他們十歲的小男孩遊玩,孩子在前麵盡情地來回奔跑、跳躍,非常快活。這時,他的母親突然衝他嚷道:“為什麼不好好地走路?你再瘋跑,下次別想再出來!”孩子嚇了一跳,之後便一聲不吭地遠遠尾隨在媽媽的身後。

很顯然,孩子的情緒受到沉重的一擊。如果這位媽媽能很好地利用這次遊園的機會,在與孩子一起觀賞公園風景的同時,和孩子多對話,多交流,使氣氛變得和諧活潑一些,孩子就不會與媽媽保持“距離”了。那種親子之間淡漠、緊張的關係,往往就是這樣造成的。

所以,職場媽媽在閑暇時,與孩子一起玩耍,要孩子生活在輕鬆愉快、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可以增強親子間的親近感和親密性,自然而然地就會加深骨肉親情。

職場媽媽教子私房話

孩子在輕鬆愉快、無拘無束的氛圍中,獲得了親情給他帶來的很多快感,這種快感使媽媽與孩子的關係得到升華。

把握幾個關鍵期,讓孩子遠離“團夥”

孩子進入一個學校,他是慢慢變壞的,在孩子“變壞”的過程中,媽媽對孩子教育的信心也是慢慢失去的,等到孩子要結束自己學業的時候,媽媽對一個壞孩子的教育信心已經喪失殆盡。這時,正是孩子在學校拉幫結派最盛的時候。孩子要畢業了,很多職場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拉幫結派而在學校胡作非為,她們早已對孩子麻木了,她們的想法是,這群孩子目前是沒有辦法變好了,隻有等到他們畢業分散以後就自然瓦解了。於是很多媽媽越是在一個學習階段的末期,對自己的孩子就越是放鬆。但在現實中,她們忘記了孩子出事或出大事往往在孩子將要畢業的時候。就算孩子完成了在這個學校裏的學習,也不等於孩子們的“集團”就此真正地瓦解了。如果他們把在學校裏的惡習帶入社會,這將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危害。因此,職場媽媽要善於處理好孩子離開“幫派”後的事。

首先,在畢業的最後關頭,媽媽要盯緊孩子。

孩子要離開某所學校的時候,學校在管理上可能會放鬆,這時“幫派”裏的孩子們的行為會更加地無紀律性。這時,媽媽對孩子最好要比平時管得緊一些。在孩子學習的最後階段,可以讓孩子在家裏學習,這樣就把孩子與他們的“幫派”分離開來,避免孩子最危險的時期出現事故。

其次是孩子畢業後,不要使自己的孩子與他的“死黨”去向一致。

孩子在即將離開學校的時候,其實他們在私下裏已經“規劃”了自己畢業後的去向。這種畢業的去向,孩子往往是和他們的“死黨”捆綁在一起的。比如約定繼續一同上某所學校、一同去學門手藝、一同出門打工等。如果“幫派”裏的孩子把這種事前的約定變成現實的話,那麼他們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後,還會走以前的老路,更會容易走向邪路。因此,孩子在麵臨重新選擇新環境時,媽媽要兩手一起抓:一是借這個機會,給孩子創造一個新的環境;二是不給孩子與“幫派”裏孩子繼續在一起的機會。

媽媽要清楚畢業後孩子各個“死黨”的去處,這樣,在為孩子重新考慮去向時就能避開孩子的“死黨”。例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班級、學校和城市的選擇上,我們把自己的孩子和那幫孩子錯開,使他們少有或沒有接觸的機會。當然,這隻是孩子變好的第一步,在切斷孩子與“幫派”的聯係後,媽媽要在新的環境裏給孩子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不要讓孩子和他們再有什麼聯係。如果這方麵媽媽做的不到位,不同的孩子分在不同的學校,而他們依然“聯係密切”,這將使孩子的“幫派”發展成為“校際化”,孩子之間的矛盾會更尖銳,“幫派”對孩子的危害會變本加厲。

現在的很多孩子一離開校門便走向社會,這時的媽媽千萬不要使自己的孩子與那些在學校的“死黨”一同“闖天下”,他們往往在社會上也延續著在學校裏的行為,這樣很容易使孩子走上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