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遇到困擾和壓力的青少年會出現這種集體行為呢?也許,這與我們的家庭結構、家庭功能的變化有一定關係。
現在城裏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對這些獨生子女來說,媽媽是最主要的支持係統。但是,到了青春期,他們很多苦惱並不願意向媽媽說。兩代人成長背景的不同,使得媽媽很難理解孩子,何況有時媽媽本身就是壓力和煩惱的來源。
當媽媽不能成為傾訴的對象時,同學就成了孩子惟一的支持係統。可是同學們年齡差不多大,心智發育水平大體相當,而且往往自身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因此同學間的傾訴常能夠引起強烈共鳴,加劇原有的情緒困擾,卻很難產生建設性的、相對成熟的解決辦法。而在多子女時代,當孩子碰到麻煩時,會有哥哥、姐姐,甚至表哥、表姐幫助出主意、想辦法。
這些哥哥姐姐因為是同輩,沒有距離感,有時比媽媽更容易理解自己。同時,他們又年長幾歲,生活閱曆和經驗相對豐富,因此能幫助遇到麻煩的孩子從更多角度想問題、想辦法,而不是意氣用事。
今天的獨生子女一代失去了這種天然的資源,他們隻有上一輩的媽媽和同齡的同學,因此在遇到壓力和麻煩時,支持係統變得相當脆弱。能不能在媽媽和同學間再加上一根支柱呢,比如說,幫助和鼓勵孩子結識一些健康進取的“大朋友”?
這樣的“大朋友”,可以給予“小朋友”一些媽媽和同學不能給予的東西,比如分享自己的成長曆程、學習經驗,提供豐富的信息,提升精神追求,分擔成長的煩惱等等。“大朋友”具有多功能性,他們兼具榜樣、老師和朋友三種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獨生子女成長中的一些缺失。
許多人的成長經曆都說明,有時“大朋友”可以成為青少年成長道路上的“重要他人”,甚至是精神上的啟蒙者和導師。他們不僅幫助“小朋友”處理麻煩,舒解壓力,克服困難,也幫他們打開眼界,拓展心胸,激活熱情,產生出麵向未來的夢想和勇氣。
職場媽媽教子私房話
每個人心中都會產生不滿,這種不滿情緒要有發泄的渠道。如同氣球,隻充氣不放氣,遲早會爆炸。人如果不及時將不良情緒宣泄掉,同樣會爆發。
家庭氛圍好,孩子好媽媽也好
對每個孩子來說,家庭是一個最具親和力、最有安全感、最自由的地方,是他們避風避難的港灣,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家庭是孩子誕生和成長的搖籃,良好的家庭氛圍是保證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和生存背景。就家庭、學校、社會而言,孩子在家庭中度過的時間有1/3之多,因此,對於心智正在發育的孩子來說,家庭氛圍對他們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社會。
家庭氛圍是一個家庭中長期積累的精神狀態和情意傾向,是一種潛移默化熏陶感化的潛在教育因素;是家庭物質和精神生活、家庭結構、價值觀念、思想品德、文化修養及其言行舉止、興趣愛好、對子女教育態度和方法等所構成的“綜合信息場”。它雖然不能明確指定,但確實能使人感受到其價值和作用。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以讓孩子形成性格活潑、開朗、誠實、謙遜、合群、求知、好奇、愛勞動、守時守信等一係列良好的品格;而不良的家庭氛圍,就會使孩子失掉對家的安全感,內心湧起深深的恐懼、悲傷、無助等消極情緒,容易變得自私、冷漠、孤僻,進而阻礙身心的正常發展。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家庭氛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小明的爸爸有一段時間在工作上出了差錯,給公司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為了彌補損失,他隻有連續加班,每天都到很晚才回家,情緒也很壞,常常發無名火,無故責怪妻子。妻子體諒他,總是含淚忍讓。以前回來對兒子有說有笑的,現在也變得是愛理不理的。一天晚飯後他正在看報,抬頭看見兒子小明正在房門口徘徊,一直望著他。他問“有事嗎?”
兒子說:“我有一個問題要問你,你要跟我說實話。”他讓兒子過來坐在身邊,小明站在那沒動,囁嚅了一會兒,忽然一本正經地說:“請爸爸老實告訴我,你是不是變心了?是不是不愛媽媽和我了?”這個問題讓做父親的很是吃了一驚,在他再三保證絕無他心,他仍然很愛小明的媽媽和他之後,孩子才沉默地退出。原來小明的好朋友小濤的父母離婚了,根據經驗,小濤告訴他,父母離婚前就是這樣先討厭,板起麵孔;再爭吵,還愛發脾氣,對孩子不理不睬的。家庭氛圍的變化,使小明天天為父母的情感問題擔憂焦慮,學習成績也受到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