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芝身著甲胄,又騎快馬,突入敵陣如入無人之境,劍之所指,必有賊人授首。而那少年,在人群中左衝右突,手中一杆長槍變化無窮,甚至搶在鄧芝之前,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那賊首一槍挑死!
那少年手持賊首之頭顱,大聲喊道:“賊首已死,爾等還不速速投降!”
正在奮戰的家丁也一邊揮舞刀劍拚殺,一邊跟著大喊。
而場中還有二十餘名山賊,看到這架勢,也紛紛放下刀劍投降。
劉昭此時也騎馬趕來,他原本的任務是和一個騎馬的家丁一起保護母親趙氏和鄧氏族人。
而顯然這是鄧芝怕劉昭被誤受傷,又照顧劉昭的麵子,給的“台階”而已。劉昭自然也懂得鄧芝的苦心,便答應了鄧芝的請求。
“在下劉昭,敢問少俠尊姓大名?”劉昭騎行至那少年身前後,翻身下馬,拱手問道。
可不想那少年在聽到劉昭的名字後,竟也趕忙下馬,驚詫的問道:“公子可是那位寫下《寒士銘》的閬中劉昭?”
“不錯,正是在下。”劉昭下意識的答道。
“在下張嶷,乃巴西郡南充國一鄉野小民,在此處采集藥草,恰巧碰見這貨山賊為非作歹,故拔刀相助,不想竟能遇到公子!”這少年高興的說道。
張嶷出身貧寒,卻自幼聰慧,受到鄰居的幫扶得以讀書識字。他在讀到劉昭所作的《寒士銘》之後,大受震撼。
那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更是讓張嶷不由拜服。
而劉昭內心的震驚和興奮卻一點都不比張嶷少,他此時比中了百萬大獎的彩票還要高興。
在劉昭的眼裏,曆史上的張嶷,智勇雙全,且有大局氣量,又有獨到的先見之明,和趙雲很像。可能勇武不及趙雲,但在智謀方麵卻更勝一籌。
不管是在三國誌的史書之中,還是在三國演義的小說話本裏,張嶷的名氣都不算高,但這卻遮蓋不了他的名將資質,更埋沒不了他的勇烈和忠義。
《益州耆舊傳》載:“張嶷儀貌辭令,不能駭人,而其策略足以入算,果烈足以立威。為臣有忠誠之節,處類有亮直之風,而動必顧典,後主深崇之。雖古之英士,何以遠逾哉!”
陳壽在為張嶷立傳時,沒有將他同王平等武將排在一起,而是將他同李嚴、黃權、等智勇雙全之士相提並論,這也可見張嶷的不凡。
“在下劉昭,願與少俠結為異姓兄弟,不知君意下如何?”劉昭拱手道。
“在下何德何能,怎能得公子如此青睞?”張嶷連連擺手,不敢接受。
古人對結義和誓言是十分看重的,額,至少在司馬懿洛水盟誓之前,誓言對一個人的言行是很強的約束,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也差不多就是這個道理。
若結義為兄弟,自當榮辱與共,肝膽相照,同舟共濟,永不相負!
張嶷貧寒的出身,讓他在劉昭這個名滿益州的大才子麵前不由有些底氣不足。正所謂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
但劉昭卻對這個時代講究出身的傳統不以為然。他拉著張嶷便開始祭拜天地,焚香盟誓,同飲血酒。
“吾今年十七歲,君年方十五,以後就稱呼我為大哥吧!”劉昭拍了拍張嶷的肩膀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