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族傳統中尋求現代性批判的文化資源,海派文學的視野最為開闊,這符合海派文學海納百川的精神。它不僅關注道家自然哲學反文化的現代意義,而且,新文學裏常常遭到解構的家也是現代人救治孤獨、擺脫現代病症的良方。由於傳統的家是個性解放的羈絆,除非患有現代孤獨症,除非對傳統持寬容立場,否則,它不可能擔當反叛現代的責任,因為審美現代性仍著眼於人的解放。海派作家裏不乏孤獨的現代人,如張愛玲、穆時英、徐訁於等,他們也是包容傳統的人,所以,家既可能是一個傳統的文化場域,也可以是關懷現代人的暖窩。可見,這種現代性立足於本土,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是新文學審美現代性的一種有價值範型。
注釋:
【1】黃曼君:《世紀相伴話滄桑》,《廈門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第27頁。
【2】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03頁。
【3】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131頁。
【4】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139頁。
【5】張愛玲:《流言》,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7頁。
【6】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頁。
【7】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頁。
【8】黃曼君:《世紀相伴話滄桑》,《廈門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第29頁。
【9】楊匡漢:《20世紀中國文學經驗》,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370頁。
【10】魯迅著,周楠本編注:《魯迅集》(雜文卷),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頁。
【11】陳思和:《都市裏的民間世界:〈傾城之戀〉》,《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第20頁。
【12】範伯群、孔慶東:《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頁。
【13】範伯群、孔慶東:《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
【14】範伯群、孔慶東:《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
【15】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頁。
【16】朱曉進:《政治文化與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文學》,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頁。
【17】張愛玲:《張愛玲散文》,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頁。
【18】張愛玲:《張愛玲散文》,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頁。
【19】張愛玲:《張愛玲散文》,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頁。
【20】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170頁。
【21】張愛玲:《張愛玲散文》,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頁。
【22】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167頁。
【23】王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下卷),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第105頁。
【24】劉鋒傑:《想象張愛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0頁。
【25】王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下卷),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第460頁。
【26】張愛玲:《張愛玲散文》,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頁。
【27】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麵孔》,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235頁。
【28】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麵孔》,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234頁。
【29】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166頁。
【30】《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頁。
【31】《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341頁。
【32】盛義:《中國婚俗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94頁。
【33】《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340頁。
【34】班固:《白虎通德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頁。
【35】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連樹聲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483頁。
【36】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43頁。
【37】榮格:《心理學與文學》,馮川、蘇克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121頁。
【38】榮格:《心理學與文學》,馮川、蘇克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121頁。
【39】榮格:《心理學與文學》,馮川、蘇克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141頁。
【40】《周禮·儀禮·禮記》,嶽麓書社出版社1989年版,第340頁。
【41】盛義:《中國婚俗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頁。
【42】李暉:《江淮民間的生殖崇拜,思想戰線》,1988年第5期,第53頁。
【43】詹·弗雷澤:《金枝精要》,劉魁立編,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頁。
【44】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台灣幼獅文化公司譯,東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6頁。
【45】詹·弗雷澤:《金枝精要》,劉魁立編,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350頁。
【46】詹·弗雷澤:《金枝精要》,劉魁立編,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6頁。
【47】鄭振鐸:《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中的戀愛故事》,外國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72頁。
【48】施蟄存:《北山散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頁。
【49】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車文博主編,長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頁。
【50】邵洵美:《花一般的罪惡》,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頁。
【51】寇鵬程:《中國審美現代性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76頁。
【52】寇鵬程:《中國審美現代性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140頁。
【53】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51頁。
【54】寇鵬程:《中國審美現代性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13頁。
【55】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宋偉傑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頁。
【56】張光芒:《現代性視野中的現代都市文學》,《學習與探索》2003年第4期,第96頁。
【57】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頁。
【58】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頁。
【59】馮曉燕:《周作人文學理論的現代性追求》,《青海師專學報》2007年第4期,第26頁。
【60】施蟄存:《我們經營過三個書店》,載《北山散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07頁。
【61】邵洵美:《色彩與旗幟》,載《一個人的談話》,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頁。
【62】邵洵美:《不朽的故事》,載《一個人的談話》,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頁。
【63】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毛尖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5—46頁。
【64】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毛尖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頁。
【65】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毛尖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頁。
【66】徐訁於:《文學家的臉孔》,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97頁。
【67】張愛玲:《自己的文章》,載《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頁。
【68】寇鵬程:《中國的審美現代性之路:曆史與現實的境遇,思想戰線》2008年第5期,第1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