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源寧
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樣,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樣,所以奇特;別人寫白話文,寫新詩,他偏寫古文,寫舊詩,所以奇特。他反對白話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話寫成的《紅樓夢》,所以矛盾。他看似嚴肅、古板,但又頗有一些戀愛的浪漫史,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學生來往,但又凜然、儼然,所以矛盾。
——季羨林
吳宓不是一個豪爽的人,且毫無幽默感,但他卻是大度、真誠的君子。
——作家葉兆言
吳先生外表似是古典派,心裏麵卻是個浪漫派;他有時是阿波羅式的,有時是狄俄尼索斯式的;他有時是哈姆雷特型的,有時卻是堂吉訶德型的;或者是兩種類型、兩種風格的有機結合。
——趙瑞蕻
吳宓是一個矛盾的自我,一位“精神錯位”的悲劇英雄。在他的內心世界中,兩個自我仿佛黑夜中的敵手,衝撞著,撕扯著。
——錢鍾書
聞一多:詩人最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
浮光掠影
聞一多(1899-1946),本名聞家驊,字友三,湖北黃岡浠水人。新月派代表詩人、國學大師、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畢業於清華大學,1922年赴美學習美術、新詩創作和文學研究,期間寫下了著名的《七子之歌》等,並出版詩集《紅燭》。1925年回國,先後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執教。1932年任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並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抗戰爆發後隨校遷往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並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抗戰勝利後,聞一多堅持反蔣介石政權內戰獨裁,遭到特務警告。1946年7月11日,著名社會教育家李公樸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當即通電全國,控訴反動派的罪行。7月15日,在李公樸追悼大會上,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痛斥國民黨!當天下午遭伏擊,中彈身亡。遺著由朱自清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
我的自述
我愛中國固因它是我的祖國,而尤因它是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
詩人與鬥士
聞一多是詩人,其詩發展了屈原、杜甫、辛棄疾等人愛國傳統,具有鮮明的時代感以及社會批判的性質。他的代表作《紅燭》《死水》《七子之歌》等,具有極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迄今傳唱不衰;他又是學者,提出了一套創造新格律詩的理論,主張新詩應具有“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辭藻)”、“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為世界詩界稱道;他還是國學大師,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多年研磨,自成一派,其《古典新義》被郭沫若譽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學過美術,精通篆刻,困頓時以此養家,羨煞同仁;他最為人欽佩的卻是其膽識,一生追求民主自由,凜然麵對敵人的冷槍!
本質是書生
聞一多少年才俊,剛13歲就考入清華留美學堂,當時該學堂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創建。別以為洋人多麼好心,美國佬這樣做也是為了培養堅定的親美派。有趣的是,正常情況8年就畢業了,要麼考上公費留洋繼續深造,要麼自謀生路,但聞一多因英文跟不上而留了一級,後又因鬧學潮再留一級,前後一共10年。
1922年,他考上美術公費生,按規矩應該學滿五年,起碼弄個本碩連讀。可他待了不到三年就回來了,原因是覺得受氣。
雖然沒拿到繪畫文憑,聞一多卻學到了過硬的詩歌本事。他師從意象派詩人佛萊契和桑德堡,“情緒激昂,濃墨重彩,以畫為詩”,寫下《七子之歌》氣勢恢宏,語言狂放。第一本詩集《紅燭》凝練蒼勁,更是轟動國內詩壇。當時有人評價他的詩“猶如重彩的油畫,想象大膽、比喻新奇,變幻的情調、和諧的音節、整飭的詩句,使他的詩成為一幅完整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