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播種財富善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永恒的富有(2)(3 / 3)

這是還有一個小女孩沒有走。剛才大家在搶麵包的時候,她一直在遠遠的看著;等到別的孩子都拿到麵包以後,才把剩在籃子裏最小的一個麵包拿起來。

小女孩並沒有急於離去,她向麵包師表示了感謝,並親吻了麵包師的手之後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麵包師又把盛麵包的籃子放到了孩子們的麵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著,可憐的小女孩隻得到別人挑剩下的一個小麵包。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麵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掉了出來。 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趕快去!”

當小女孩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的時候,麵包師麵露慈愛地說:“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麵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現在這樣一顆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你今天獲得的財富,是社會所給予的,所以你也要滿懷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社會。

生活中有很多滿懷感恩之心的例子。前不久,諸暨一個靠著領退休工資的老人,為了讓更多的人享受世博,自己掏錢在上海租了一間房子,然後廣而告之,免費接待了近百名遊客。麵對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媒體的爭相報道,這位七旬老人的回答非常實在:“做人應該懂得感恩社會,多做點有意義的事!”

哈佛教授說: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品質。人生有付出,就會有收獲,如果你以愛心去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愛心對待你。感謝生活的人,生活才會給予他豐厚的回報。一個人口渴了,發現半杯水欣喜若狂是因為他感謝別人的給予,而抱怨的人下意識裏首先是對他人的不滿,甚至鄙視。一個不知感恩、不能感恩的人,不會擁有積極的心態,不會熱愛人生,不會熱愛工作,也不會擁有謙虛好學和培養良好習慣的內在動力。

一個人感恩與不滿是兩種情感,它所關注、吸引的事物和形成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感恩的人關注吸引美好的事物——首先感激→關注美好事物→形成積極期望→湧現積極改善→形成積極有效行動→從而造成積極結果。相反,不滿的人關注吸引不滿的事——首先厭煩→關注不好的事物→形成消極期望→湧現消極改善→形成消極行動→從而造成消極的結果。這樣,形成新的馬太效應:感恩的人,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富有;而不滿的人,越來越煩惱,越來越貧窮。把“恩”拆開,就是“因”和“心”,正因為有了一顆愛心,人們才會用真情溫暖彼此的心。常懷感恩之心,會使我們心胸恬淡,胸懷寬廣,促進和諧人際關係的建立,從而有助於事業的成功。

感恩不是壓力,不是債務負擔,而是一種人生智慧,是一種催人向上的動力。

前幾年台灣金石堂排行榜第一的暢銷書《乞丐囝仔》,短短時間就銷售上百萬冊,書中內容真實感人,催人淚下。故事主人公,就是台灣十大傑出青年賴進東的事跡。賴進東出生在一個乞丐家庭,全家十口人大多有重度殘疾,全靠乞討為生。賴進東剛剛學會走路,就跟著姐姐乞討,四處流浪,過著風餐露宿的生活,經常以墳地、廟宇為家,10歲之後邊讀書邊乞討,總共過了17年的乞討生活。身為長子的賴進東不但肩挑全家的擔子,更努力求學,發奮工作,終能娶妻生子,經營事業。人生至此,是苦盡甘來,開花結果。賴進東還表達了他的感恩之情,不僅僅感激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同時也感激生活中的磨難,讓他不斷的進取,不斷走向成功。

如果問你,什麼樣的人最幸福,你會毫不猶豫地說,擁有財富所帶來的快樂最幸福。這或許是幸福的一種,但是對於成功人士來說,他們給出的幸福的定義一定包括:一顆感恩的心。不懂得感恩的人,絕對不會有幸福和快樂。因為感恩的心是人生快樂的源泉。一個人隻有懂得感恩並領悟幸福快樂,才能真正體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才能享受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