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在經濟上成功的猶太人都願意慷慨地回饋社會。
英國的牛津和劍橋這兩所大學各有一個“伊沙克·沃夫森學院”,這來自於一個猶太人的名稱。
被譽為當代最慷慨的慈善家伊沙克·沃夫森是一個蘇格蘭猶太人,他是英國最大的百貨公司“大宇宙百貨公司”的總裁。該公司擁有3000多家零售商店,同時涉及銀行業、保險業、房地產,還有水陸路運輸業等。
1955年,沃夫森設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在以後的20年間,為各個方麵,主要是教育機構提供了4500萬美元的經濟資助。許多大學和學院都向他頒發了榮譽學位證書。沃夫森經常給人講這樣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個人問他:“沃夫森這個家夥既是皇家外科醫師學會會員和皇家內科醫師學會會員,又是牛津大學的教會法規博士和劍橋大學的法學博士,而且還是這所大學的這個博士,那個大學的那個博士,他到底是幹什麼的?”
“他是個寫東西的。”
“寫東西?他寫了些什麼?”
“支票。”
賺錢的能力是猶太人評價一個商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但隻有那些不僅僅為自己謀得利益,同時慷慨回饋社會的人,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
對於一個人來說,過多的財富是沒有多少用的,除非你是為了社會在創造財富,並把多餘的財富貢獻給了社會。
同許多美國人一樣,富勒一直在為一個夢想奮鬥,這就是從零開始,而後積累大量的財富和資產。到30歲時,富勒已掙到了百萬美元,他雄心勃勃想成為千萬富翁,而且他也有這個本事。他擁有一幢豪宅,一間湖上小木屋,2000英畝地產,以及快艇和豪華汽車。
但他並不感到快樂,他工作得很辛苦,常感到胸痛,也因此疏遠了妻子和兩個孩子。他的財富在不斷增加,他的婚姻和家庭卻岌岌可危。
一天,富勒在辦公室心髒病突發,而他的妻子在這之前剛剛宣布打算離開他。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對財富的追求已經耗費了所有他真正珍惜的東西。他打電話給妻子,要求見一麵。當他們見麵時,他們熱淚滾滾。他們決定消除掉破壞他們生活的東西——生意和物質財富。
他們賣掉了所有的東西,包括公司、房子、遊艇,然後把所得收入捐給了教堂、學校和慈善機構。他的朋友都認為他瘋了,但富勒從沒感到比這更清醒過。
接下來,富勒和妻子開始投身於一樁偉大的事業——為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無家可歸的貧民修建“人類家園”。他們的想法非常單純:“每個在晚上困乏的人至少應該有一個簡單而體麵、並且能支付得起的地方,用來休息。”美國前總統卡特夫婦也熱情地支持他們,穿上工裝褲來為“人類家園”勞動。富勒曾有的目標是擁有1000萬美元家產,而現在,他的目標是為1000萬人甚至更多人建設家園。目前,人類家園已在全世界建造了6萬多套房子,為超過30萬人提供了住房。
富勒曾為財富所困,幾乎成為財富的奴隸,差點兒被財富奪走他的妻子和健康;而現在,他是財富的主人,他和妻子自願放棄了自己的財產,而去為人類的幸福工作,他自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美國鋼鐵巨頭、公認的私人慈善事業奠基者之一安德魯·卡耐基1889年說過:“致富的目的應該是把多餘財富回報給同胞,以便為社會帶來最大、最長久的價值。”每個追求財富的人都應該堅信:金錢的價值在於你能用它做些什麼,除此之外則毫無價值”
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永恒的富有
物質上的富有讓人羨慕,精神上的富有最值得人們尊敬。
精神豐富的窮人無論從哪方麵講都比一個精神貧乏的富人強。借用聖·保羅的話說,前者是“一無所有,但無所不有”;而後者雖然無所不有,但其實一無所有。前者充滿希望,無所畏懼;後者無所希望,杞人憂天。隻有精神上的窮人才是真正的窮人。那些失去了一切的人,隻要他還有勇氣、快樂、希望、美德和自尊,他就仍然是富有的。因為這樣的人世界信任他,他的精神主宰他的一切,他可以挺起胸膛,他可以抬頭做人,他是一個真正的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