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7年起開始成為美國首富的格帝認為,一個企業家必須擁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這是事業成功的前提。一方麵,應當掌握全麵的專業技術知識,這樣才能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不致於迷失;另一方麵,在當今這個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企業家強化自我是對社會應負的責任,進行大量的人文科學方麵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樣才能使人高瞻遠矚,看清形勢,以不變應萬變,達到預知未來的目的。以上二者是相互促進的,在事業發展中不應有所偏離。的確,格帝本人就是如此。他既對石油鑽探、股票交易等專業技術相當地熟練,又狂熱地學習世界曆史,搜集各地的精美藝術品。在很大程度上,這些能力來自其早年隨心所欲的學習和實踐。
在哈佛軍事學院讀書期間,格帝成績平平。他想接受更多的教育,研究經濟學和政治學。在當時,美國的經濟課程隻關注美國的經濟,而且大部分都是設計了一套理論來證明美國的經濟政策是無可匹敵的。至於政治學方麵,教科書和教師也是同樣的盲目,甚至幼稚。這嚴重限製了格帝力求拓展眼界的要求。
1912年4月,格帝離開南加州大學。自願離校後,進入了當時學術氛圍自由的牛津大學。在這裏,他可以學自己願意學的任何課程,這正好使格帝散漫的性格有了充分發揮的餘地。格帝雖然成績無過人之處,但哈佛大學源遠流長的傳統還是在他的腦海裏紮下了根。那就是:永遠追求向上,從不言敗。
哈佛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社會精英,他們用知識和智慧創造的大量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為人類社會所共享。然而,哈佛的輝煌和成功,絕非來自傳統與歲月的光榮,而是來自一代代哈佛人的努力與拚搏。
在哈佛,分數並不是代表成功的唯一標準。美國時代華納公司的董事長理查德·芝羅有句話:“僅有聰明是不能把任何人帶上高職位的。今天商業界的領導人士,其高考分數並不理想。”高學曆、高分數隻能說明你本身聰明,在掌握知識方麵的能力超然卓越。你的確需要這些基礎和能力,但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你更要增強和傳達你的精明能幹。這裏的“精明”與聰明有很大不同,“精明”是指善於發展和溝通。一位上司對他手下的一位財務天才是這樣評價的:“他是如此的聰明,以致無法再前進一步。”
企業經營是一個龐大的係統,牽涉的關係方方麵麵。一個稱職的企業家必須知識麵寬廣、博學多才,做到身懷專技、萬事通曉,這樣才能胸有成竹,投資有方,一本萬利,財源滾滾。
學習知識,不要給自己設限
哈佛教授認為: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並不重要;隻要懂得學習,就會獲得足夠的知識。
企業與公司裏的上班族已成為學習市場上數量增長最快的人群。1992年,全美企業員工中僅接受企業正式撥款學習的人數就增加了400萬,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個半小時的學習課程。也就是說,全美企業員工的總學習時間增加到1.26億小時,相當於25萬名全日製大學生的學習時間。換句話說,大約要建立好幾十所和哈佛大學規模相當的新大學,才能滿足企業員工的學習需求。
目前,美國已有26家知名企業成立了自己的大學,學習的效益也日趨明顯。在摩托羅拉,每投資一美元在學習上,就可以連續三年提高30美元的生產力。
“用學習創造利潤”———這已被管理學界和企業界公認為當今和未來的“贏利”策略。
學校裏的教育僅僅是一個開端,其價值主要在於訓練思維並使其適應以後的學習和應用。一般說來,別人傳授給我們的知識遠不如通過自己獲得的知識深刻久遠。靠勞動得來的知識將成為一筆完全屬於自己的財富。它更為活潑生動,持久不衰,永駐心田。而這恰恰是靠被動接受別人的教誨所無法企及的。這種自學方式不僅需要才能,更能培養才能。一個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助於探求其他問題的答案,這樣知識也就轉化為才能。無需設備、無需書本、無需老師,也無需按部就班地學習,自己積極的努力就是唯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