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信息隱藏商機,要善於從信息的海洋中淘出真金(2)(1 / 3)

如何獲取知識?唯一方式就是學習。學如逆水行舟,在信息高速變化的社會中,隻有不斷的學習,才不會被社會拋在後麵。學習本身也是一種競爭,比競爭對手學得快,這是最根本的競爭能力。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把知識通過實踐提升為能力和智能,增進獲得知識與應用知識的能力,超越自己,方能獲得長遠發展。知識與學習的重要性不僅是對個人而言,對企業、組織乃至整個國家都是如此。

其次,要善於把握住機會

1835年,摩根投資參加了一家叫做“伊特納火災”的小型保險公司。所謂投資,也不用現金,出資者的信用就是一種資本,隻要你在股東名冊上簽上姓名即可。投資者在期票上署名後,就能收取投保者交納的手續費。隻要不發生火災,這無本生意就穩賺不賠。

然而不久,紐約發生了一場大火災。投資者聚集在摩根的旅館裏,一個個麵色蒼白,急得像入熱鍋上的螞蟻。顯然,不少投資者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件。他們驚慌失措,願意自動放棄自己的股份。

摩根便把他們的股份統統買下。他說:“為了付清保險費用,我願意把這旅館賣了。不過得有個條件,以後必須大幅度提高手續費。

摩根把寶押在了今後。這真是一場賭博,成敗與否,全在此一舉。

另有一位朋友也想和摩根一起冒這個險。於是,兩人湊了10萬美元,派代理人去紐約處理賠償事項。結果,從紐約回來的代理人帶回了大筆的現款,這些現款是新投保的客戶出的比原來高一倍的手續費。與此同時,“信用可靠的伊特納火災保險”已經在紐約的名聲大振。這次火災後,摩根淨賺了15萬美元。

能夠把握住關鍵時刻,通常可以把危機轉化為賺大錢的機會。這當然要善於分析市場行情,把握良機。機會如白駒過隙,如果猶豫不決,可能永遠也抓不住機會,隻有在別人成功時概歎:“我的未來本也可以這樣的。”

掌握“信息過濾漏鬥”的本領

時間就是金錢,信息就是財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經濟狀態瞬息萬變,誰能夠掌握變化多端的信息,誰就能掌握這個時代的財富。

提到信息的掌控,我們不得不重新回到彼得·林奇的身上,讓我們再次領略一下這位傳奇大師的風采。

創立於20世紀60年代初的麥哲倫基金,在第10年就遇到了美國股市的大崩盤,結果是可怕的,這場股市崩盤差點讓麥哲倫基金遭到滅頂之災。當時作為麥哲倫基金的主管,彼得·林奇發揮了他力挽狂瀾的領袖作用。

由於基金遭到大量贖回,彼得·林奇不得不對麥哲倫基金采取封閉性措施。根據股市行情,他對麥哲倫基金采取了“高換手率”的策略。據統計,在彼得·林奇擔任基金經理的第一年中,麥哲倫基金的投資換手率是343%,也就是說,他會在一個普通的工作日大約買進5 000萬美元,同時賣出5 000萬美元,後3年的換手率也都保持在300%以上。讓林奇備感欣慰的是,3年對新客戶的封閉期終於為麥哲倫基金贏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

封閉期結束的第一年,麥哲倫基金數額躍升到1億美元,並重新開始公開發行。這次險些失敗的經曆讓彼得·林奇得到了很大的鍛煉,也讓他深刻體會到,在信息萬變的經濟領域中,能夠及時掌握可靠信息是多麼的重要。

在之後的10年中,彼得·林奇將麥哲倫基金送上登峰造極的位置。據他回憶,麥哲倫基金重新向社會開放後的10年間,其年平均增長率接近30%,基金管理的資產擴張到140億美元,公司的投資配額表上從原來的40種股票增長到1 400種。基金投資人超過100萬人,成為富達的旗艦基金,並且成為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

彼得·林奇的成功轟動了整個華爾街:《時代》周刊稱他是全球“第一理財家”,《幸福》雜誌則稱他為“股票投資領域的最成功者”。基金評級公司將彼得·林奇評定為“曆史上最傳奇的基金經理人”。

彼得·林奇的投資風格是:他不相信理論和市場預測,不依靠技術分析和動態曲線,他隻憑借靈通的信息和準確的調查研究。

彼得·林奇麵對記者采訪時說,他對於一些投資理論和市場預測都是持有懷疑態度的,風險是股市中無處不在的形式,既然風險常在,那麼股市理論家和預言家的意見就具有可懷疑性,不能一味地聽從他們的指揮,要根據捕捉到的信息自己來判斷,否則人雲亦雲,很容易走進投資誤區中。彼得·林奇也曾走過這樣的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