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讓錢運動起來,財富在靜止中貶值在流動中增值(2)(1 / 3)

素素今年27歲,衛校畢業後她一直在一家大醫院做護士。在好友的動員下,去年她辭去了這份固定工作,專門做起了某知名日化品牌的直銷業務。由於她善於交際,並具有一定的客戶資源,她的業務越做越好,每月提成收入也從2000元、5000元、8000元,一直到了目前的萬元以上。素素的丈夫朱先生是政府機關的公務員,在她的鼓動下,也被“拉下了水”做了直銷業務。現在,朱先生的月收達到了5000多元。

目前,兩人的家庭收入為15000元,除了日常開銷、按月償還銀行住房貸款以外(尚欠銀行貸款本息合計為4萬元),每月還有1萬元的結餘。不過,由於夫妻二人均不善理財,麵對不斷增加的收入,他們還是隻認銀行儲蓄一條路,渠道單一,收益低下。

夫妻二人來到一家銀行進行了一番谘詢。銀行的理財師首先給他們分析道:目前素素一家把精力都放在賺錢上,對收入的打理缺乏長遠的規劃,比如,其收入較高,卻沒有考慮減少家庭債務;習慣有錢存銀行,沒有積極涉足其他收益高、保障能力強的投資渠道。總之,他們需要一條非常清晰、容易操作的理財思路。

生活中,很多人像案例中的素素一樣,缺乏理財意識,把錢放在銀行裏,獲得極為有限的一點利息。他們認為把錢存銀行能賺取利息,能分享複利的效果,認為儲蓄能夠四平八穩地增加財富。或者,有的人雖有投資意識,卻沒有投資經驗,對基金、股票、黃金、外彙一竅不通,所以保守起見,他們不敢去投資,怕冒風險。

還有許多工薪階層和都市白領,工資卡裏的錢放任不管,無形中把“活錢”變為“睡錢”,長期以往將惡性循環,財富並不能得到增加。

其實,就算儲蓄,如果能操作得當,也能獲得更多的利息。比如長期不動用的活期存款換成定活兩便存款,急用時可以及時取出,獲得活期的利息;不用時到期也會得到定期的利息,遠遠高於活期儲蓄的收益。

另外,持卡人可借此進行國債買賣、外彙買賣、個人黃金買賣和基金投資等,從而讓自己在滿足消費的同時,又能盤活資金,進行投資理財。

當然,任何投資和從事經營活動一樣,風險是時刻存在的。盈利與風險共存,更多的財富全在運動的金錢中。哈佛教授告訴我們,妄圖進行沒有風險的投資,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運籌資金,讓金錢在流動中增值

受到了幾年前轟動一時的“別針換房子”故事的啟發,澳大利亞3名大學生為了募集善款,從2008年11月展開了一個名為“一蛋一世界”的大膽計劃,他們打算用以物易物的方式,用一個雞蛋最終換得100萬澳元(相當於622萬元人民幣)。

很快,萊特等3名大學生就達成了第一筆交易——這隻雞蛋換成了一張電影《鬆果頭的故事》原聲大碟;接著,原聲大碟被換成了一副串字遊戲,而串字遊戲又被換成了一本旅遊書,然後旅遊書被換成了一部舊數碼相機,數碼相機又換成了一個鬧鍾……

幾番周折後,他們用那隻鬧鍾竟然換到一輛1988年款的舊汽車!隨即,他們將車賣掉,得到約100澳元。又經過幾輪交換,9個月之後,當初的那隻雞蛋已經換成了一個有已故著名板球明星唐·布拉德曼親筆簽名的板球。接著,他們又將這個板球以2200澳元賣給了一名網友,再用得到的錢買到一張肯尼亞14天兩人遊套票。

就這樣,經過15個月不停交換之後,當初那個不名一文的雞蛋如今已經換成了一份價值2200澳元的肯尼亞14天兩人遊套票,並有望在接下來的交換過程中以幾何倍數繼續“增值”。

在物品交換的過程中,每一個中間物品都起到了金錢的作用。當金錢流動起來,才能夠創造出比原來更多的財富。這是一種理財概念的一個很好的詮釋。

你可以種下一顆種子,不斷施肥澆水,培育它長大。這個辦法也可以套用在金錢上。我們都知道,你每用一次錢,便是在助長現金流,它會加倍地再回來。借由償付借款,你便是讓金錢流向薪金及紅利。每一次你隻要已經感到經費不足時,就花掉一些。我們在前麵的現金流一節中已經分析了這個問題,往往善於投資的高財商的立體人,更容易創造財富,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懂得怎樣運用自己的資金進行投資和賺錢。

喬·史派勒有一本書叫《動手來種錢》,書中他提及了一個隻剩下1美分的人,這個人正準備開始一次用掉1美分時,他突然改變了想法,他把錢換成美金的銅幣,他心裏告訴自己每次他花掉錢時,就要讓錢再以10倍或更多倍的數量再回到手上。這種方法的確奏效!這個人最後終於獲得了更多的財富,成了一個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