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以德取利:讓每一分錢都為你帶來心安(1 / 3)

誠信是創造財富的基石。貪婪卻能讓人失去一切。

別為金錢賭明天。別為金錢犧牲健康。別為金錢喪失良心。

以德取利,天經地義;以仁義求財富,無可厚非。以誠信立業、立身,遠離貪婪,才能成就財富人生。

掙錢不是賭博,別為金錢賭明天

賭徒一般都是被欲望驅使而失去理智的人。財富人生需要潔手清心,更需要理智冷靜,不為私欲所動。人生在世,都有七情六欲,但如果私欲橫流,內心深處濁氣彌漫,結果往往如賭徒般是不堪設想的。

——(哈佛)斯蒂夫·老夫曼教授

百年哈佛的人生理念告誡我們:追求個人欲望必須有度,如貪得無厭,不但會妨礙他人,形成爭亂,而且個人的追求也會破滅於爭亂之中。一個人如果為物所惑,為利所迷,為名所驅,便會陷入私欲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把它應用到財富上,直白地說,便是千萬別為金錢賭明天。

隨便問一個小孩:“你有低劣的心理嗎?”他會望著你呆笑,因為他不懂得你說的是什麼;但是,你如果問他:“你將來長大了,希望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那他就會告訴你:“我要做一個救火員!”因為他的心目之中,早已被救火車的光榮和英雄一般的救火員所感動了。在這個小孩看來,威嚴地坐在“丁當丁當”的救火車上,衝散路上各種普通的車輛,那救火員實是達到了人類最偉大事業的最高點。所以他要做救火員,因為在他看來,救火員是有著代表最高權力的光榮的。

有些人認為“心地平和”的價值,比世間一切財物的價值都高;有的寧願受大學的教育,而不願擁有紐約的一半;還有些人以為“愛”就是權力,倘能得到人家的愛,其價值就在西印度群島的財富之上。哈佛教授認為,美國是世界上公認的信奉“金錢萬能”的先鋒隊,但美國向來沒有世襲的權力,所以美國人隻崇尚努力工作,以善於經商、賺更多錢為榮。有了錢,就可變為有權力者了,因為有了錢,一切名譽、地位、安全、快樂都可以得到。所以在當初,金錢不過是一種用來達到權力的工具,後來卻本末倒置,一般人就認金錢本身為權力者了。

一種達到目的的工具,一變而為目的本身時,你就陷入苦難的境地而不能自拔了。因為在當初,用金錢來達到權力的目的時,金錢是一種工具,所以大家容易獲得它。現在,你既以它為目的,你就非但失去了原來的目的——社會的名譽、地位、安全、快樂、權力等等——而且也失去了你的工具——金錢——因為金錢變成了你的目的時,就變成了你的主人了,而在人類的曆史之中,金錢是最無情最殘酷的駕馭奴隸者。

我們都曾看見過有些享受世間物質上的快樂的人們卻患上了精神崩潰的病;我們都曾看見一些富得能買一小國的財產的人卻買不到片刻的心境安定。這些人,全因為不知道金錢並不是萬能的。

哈佛教授指出:你如果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切切記著金錢不是萬能的,不是權力;金錢不過是用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罷了。若你不注意發展你的人格而隻注意賺錢,那麼,全世界銀行金庫裏的錢也無法替你買到快樂!當金錢變為你生活的唯一目的時,恐怕連你現在的生活也要保不住了!

掙錢不是賭博,不能以賭徒的心態孤注一擲,即使贏了也不見得是好事,輸了更是一敗塗地。做生意掙大錢不是找金礦,金礦找到了自然暴富,可是天底下哪裏有那麼好找的金礦呢?世上隻有持久的生意,沒有持久的暴利,與其求橫財,不如細水長流,積少成多。老老實實做生意,天天有薄利,日久天長,最終也可以成功。所以哲人說:“生意如牛涎。”做生意就要像牛涎一樣,連綿又細長,拖之不斷。隻要生意不斷線,利潤少也沒關係,比起要麼爆發,要麼一敗塗地,不知要可靠多少倍。

美國安然公司曾經是在資本運營市場裏叱吒風雲高速發展企業,但是在幾年以前因金融危機而被宣告清盤,僅僅十年,幾年功夫,安然公司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它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應當給所有以賭博心態求富的人有所警示。

在沉重的打擊下,安然公司終於支撐不住,宣告破產被清盤。它的成功在於選擇了許多投資機會,所以得以發展,它的失敗則在於其投機心理太強,以孤注一擲的方法進行要麼大富、要麼大敗的自殺般的賭博式經營。

哈佛教授指出,如此財雄勢大的企業尚且如此,作為本錢小、承受風險能力有限的個人來說,更要量力而行,絕不能像賭博一樣,把成敗押注在一個項目上,那樣就會背負太大的風險。投資做生意,一定要先考慮本身的實際能力,不要被暴富的欲望驅使盲目地投資,因為風險是隱藏在利潤背後的,隨時都會跳出來逞凶,如果缺乏足夠的理智和實力支撐,很容易就像被人掐著脖子一樣喘不過氣來。

比如投資股票,有的股民們懷著投機的心理購買股票,一發現某隻股票高漲,便傾其所有,就像押寶一樣把全部資金押注在同一隻股票上,這些投機的股民往往損失最為嚴重,而且沒有資金逢低吸納,拉低成本,最後隻有眼睜睜地看著別人買到了便宜貨賺大把的錢。

穩紮穩打的股民,就會先考慮到風險的危害然後再考慮自己的實力,做出相應的投資決策。比如說購買一隻股票,自己手頭上有10萬元,那麼隻投入5萬元,然後視漲跌情況再用餘下的資金追倉,絕對不會犯孤注一擲的毛病,這樣萬一有風險的時候他們也有足夠的資金周轉,很快就可以翻身。

成功致富最需要實實在在,穩紮穩打,決不能依靠沒有充分準備和把握的投機活動來獲得暴富。隻有穩紮穩打才能避免風險,取得財富人生的成功。

再想賺錢也別為金錢喪失良心

在金錢麵前,應該約束自己的得失之心,懂得為自己所作所為負責,即使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仍應自律,把握自己的命運,做正當的生意,賺合法的錢。別為金錢喪失良心。

現實生活中,許多暴發戶雖然賺了錢,但他們的行為卻是不值得人們學習與效仿的。有的暴發戶靠不擇手段撈錢,有的暴發戶靠打法律的擦邊球發財,有的靠蒙騙顧客和客戶而致富。這樣賺的錢不僅是不光彩的,而且也是非常危險的。稍有頭腦的人都能意識到這樣做是多麼危險的事,弄得不好就要受法律的製裁,多不值得!騙客戶也絕不是正道。買主在付冤枉錢時,也許是出於急需,但事後肯定罵你,以後也永遠不會照顧你的生意了。也許你會說,失掉個把顧客,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因為市場那麼大,消費者又那麼多。這樣想更是大錯特錯。做生意不能把一個個顧客當成一個個孤立的人,而要當成整個社會。你蒙騙了一個顧客,就蒙騙了社會,你的信譽就沒有了,以後的生意還怎麼做呢?

在金錢麵前約束自己的得失之心,懂得為自己所作所為負責,即使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仍能自律的人,在人生道路上就能把握好自己的命運,不會為金錢越軌翻車。

拉斐爾11歲那年,一有機會便去湖心島釣魚。在鱸魚釣獵開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媽媽早早又來釣魚。安好誘餌後,他將魚線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餘暉下泛起一圈圈的漣漪。

他忽然感到釣竿的另一頭倍感沉重起來。他知道一定有大家夥上鉤。急忙收起魚線。終於,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條竭力掙紮的魚拉出水麵。好大的魚啊!它是一條鱸魚。

月光下,魚鰓一吐一納地翕動著。媽媽撳亮小電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點——但距允許釣獵鱸魚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

“你得把它放回去,兒子。”母親說。

“媽媽!”孩子哭了。

“還會有別的魚的。”母親安慰他。

“再沒有這麼大的魚了。”孩子傷感不已。

他環視了一下四周,已看不到一個魚艇或釣魚的人,但他從母親表情堅決的臉上知道無可更改。暗夜中,那鱸魚抖動笨大的身軀慢慢遊向湖水深處,漸漸消失了。

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今天的拉斐爾已經成為紐約市著名的建築師了。他確實沒再釣到那麼大的魚,但他卻為此終身感謝母親。因為他通過自己的誠實、勤奮、守法,獵取到生活中的大魚——事業上成績斐然。

相比之下,那些隻想住進黃金屋不顧法律的尊嚴而以身試法,結果把自己送進鐵窗的人,是多麼愚蠢啊。

想賺錢不是壞事,但要正正當當,合理合法地想,而不能邪想。因為有的錢是賺得的,有的錢卻是賺不得的。

今天,一個個鋌而走險賺取黑心違法錢財的人,相繼走上了不歸路。他們的經曆給了人們一個告誡:違法的事幹不得,違法的錢賺不得!但仍然有人見錢眼開,把法律法規、倫理道德一概置之度外,其結果是害人也害己。

都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是真正的謀財害命。

因此,對於害人害己的錢,我們切不可打主意。做生意要做正當的生意,賺錢要賺合法的錢。

毒奶事件後,三聚氰胺再生毒蛋事件。重創中國乳業的三聚氰胺問題再次升級,在“問題奶粉”事件中被忽視的飼料行業添加三聚氰胺的潛規則被驟然放大———事實上,三聚氰胺在飼料行業內的使用已經是業內公開的秘密。據悉,除奶牛飼料、禽類飼料之外,水產飼料才最有可能是三聚氰胺最大的非法添加市場。

從三聚氰胺廢渣變身“蛋白精”,然後肆無忌憚地添入飼料,最後全部進入人類食品。對於這個作惡循環,三聚氰胺生產企業和飼料生產企業都應該是早已心知肚明的。但是在暴利麵前,他們的合作進行得如火如荼,同胞的生命健康關他們什麼事呢?昨天有蘇丹紅,今日有三聚氰胺,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更是期期都不乏猛料,為了自己牟利,即使明知是在間接殺人,也絲毫不會良心不安。———我發財以後,哪管他人是墳前啜泣還是病床呻吟?

賺錢發財才是硬道理,良心值多少錢一斤?我們必須承認,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財富的渴望和追求固然極大加速了社會的發展,卻也讓我們曾經視之為金貴無比的良心,日漸貶值直至消失殆盡。在極度的金錢崇拜之下,人生社會中所有的一切幾乎都是以金錢來衡量的,良心和道德亦不能例外。即使有法律之劍高懸,可隻要那把劍不至於必然砸到自己的腦袋,或者隻要還有另外一個人也在這麼幹,那麼公然違法地“這麼幹”,就會慢慢成為行業潛規則,進而將那些仍然講究良心的傻瓜蛋個個驅逐出市。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就應該直麵這樣的現實:這是中國曆史上良心和道德最為崩壞的時期之一。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誠實,就應該在反思中承認:有意或無意做過類似間接殺人之事的,其實也包括相當部分三聚氰胺事件的強烈譴責者。金錢崇拜對整個社會原有秩序深入肌體的破壞,顯然要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作為人之本能的道德良心已經根本無從抵擋金錢大潮的襲擊。

“中國製造”除了價格便宜之外,在世界上美譽度不高,固然與他人戴著有色眼鏡有關;但又何嚐不是一種無奈的現實?至少在最應該講究安全的食品領域,國人就不得不時刻麵臨著“明天我們還能吃什麼”的悲哀困惑。是該到了猛醒的時候了,否則我們將自己把自己的民族和後代送入無所逃遁的健康危機之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