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美國女子學院麵臨的問題及不同命運(2 / 3)

女子學院麵臨問題的原因分析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女子學院麵臨著自誕生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女子學院的“這些變化是受社會對於性別平等運動以及經濟壓力的困擾所導致,而不是由某種教育理論或某種係統的經驗研究所引起。”具體來說,女子學院艱難的生存狀況及日益萎縮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因:

1.女子學院維持運行的高成本以及被迫降低學費以增加入學人數使其財政壓力大增

女子學院本身的運行相對於合校教育的學院和大學來說是非常昂貴的,美國女子學院大多強調師生之間密切的關係,以及住宿校園所形成的住宿共同體模式(ResidentialCommunities),這種安排對學生的好處極大,但其運行成本相對昂貴。同等數量的財政經費可能足以維持一所其他學院,但對於一所相同規模的女子學院來說則遠遠不夠,但如果放棄了小班教學和師生之間的緊密合作,放棄了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和發展的考慮,也就意味著女子學院特色的喪失。此外,由於女子學院招生人數減少,其學費收入自然也隨之減少。更為糟糕的是,女子學院為了吸引女性入學維持其招生人數,不惜采取降低學費的方式,這反而更加重了其財政壓力。女子學院運行的高昂成本和縮減的學費及捐贈收入減少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女子學院的經費嚴重不足,甚至被迫關閉。1960—1986年,女子學院的數量縮減了幾乎2/3,從233所下降到90所。在1968年6月至10月的5個月裏,就有60多所女子學院關閉或成為合校教育機構。

2.男女合校製教育在美國高等教育領域的普遍實施對女子學院的招生形成致命威脅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公立教育運動的推動、《莫裏爾法》的實施、高等院校維持經濟平衡的需求,都促成了男女合校高等教育的推廣。數據顯示,1950年全美共有228所男子學院,267所女子學院,1313所合校高等教育機構。20世紀60年代末期,社會、立法以及市場等多方麵的推動共同促進了合校教育趨勢的發展,此後,男子學院接受女性及女子學院接受男性轉型為合校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日益增多。20世紀60年代中期,許多男子學院,尤其是像普林斯頓和耶魯大學這樣的著名大學,開始考慮合並女子本科教育機構。當然,其初衷並不是為了擴大女性教育權,而是考慮到全國的經濟形勢導致的所有高等教育機構都亟待解決的財政問題。他們知道通過招收女性能增加入學人數,縮減貸款,緩解財政危機。有些同樣著名的男子文理學院,如阿默斯特學院及威廉姆斯學院也開始招收女性學生,維持或增加學校的財政收入。

1969年韋爾斯利學院校長發表評論說,“如果當前的合校教育的趨勢一直持續發展下去,那麼它幾乎斷送任何維持一所一流的、單一性別本科學院存在的可能性。”男子學院招收女性學生成為合校教育機構,無疑對女子學院的生源造成了致命威脅。女子學院的教育家意識到:女性學生,尤其是一些成績較好的、原本計劃上女子學院的學生,受一些著名的男子學院或大學也開始招收女生的影響,可能改變主意申請合校教育機構入學。為了避免入學人數和學術標準的下降,一些女子學院也決定招收男生。瓦薩學院本來與耶魯大學協商發展合作關係,但後來卻選擇了合校教育。其他的學院如康涅狄格(Connecticut)、愛瑪拉(Elmira)、莎拉·勞倫斯(SarahLawrence)、斯基德莫爾(Skidmore)等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都選擇了這種轉型。到20世紀90年代,合校教育製在美國高等教育領域得到普遍實施。合校教育製度的普遍實施不僅直接影響了女子學院的招生人數,而且對女子學院諸多方麵產生了很大的間接影響,例如越來越多的教師在合校教育機構中接受教育,這樣,所有接觸到高等教育的人大多都傾向於認為實施合校教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3.社會變革及高等教育變化使女子學院所屬的文理學院數量大大減少

20世紀60年代後,綜合性學院和文理學院之間的區別變得越來越模糊了。卡內基委員會(CarnegieFoundation)將文理學院定義為具有較強的文科傳統優勢,同時提供適當的職業教育課程包括工程學和教師培訓課程的學院。另外,任何在校學生數少於1000人的公立學院和少於1500人的私立學院應當視為文理學院,無論它們提供什麼樣的課程。根據這個標準,卡內基委員會將719所公立和私立學院劃分為文理學院。相反,一些學者如布倫曼(Breneman)認為,文理學院應該是那些小型的私立寄宿製學院(在校學生人數少於2500人),專業領域主要涉及人文、語言、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藝術等學科,卡內基委員會所劃定的文理學院中,隻有不到一半的學院符合這個更加嚴格的分類標準。

不管采用何種分類標準,顯而易見的是,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文理學院的數量明顯下降。在20世紀初,文理學院入學人數占到高等教育入學總人數的2/3左右。到20世紀50年代,這一數字下降到25%左右,而到高等教育大眾化末期,降到了8%。很多學生尋求能夠讓他們立即找到工作的教育機會,所以沒什麼耐心來學習文學和藝術。無論文理學院如何勸導學生,告訴他們所獲得的學位有助於他們將來在許多領域就業,但是大部分學生都不相信。另外,進入公立院校的學生每年要少花費幾千美元,公立院校因此大受學生歡迎,因此很難讓學生及其家長相信選擇文理學院是值得的。而女子學院基本上都屬於女子文理學院,這一趨勢毫無疑問會影響到女子學院的發展。

4.社會對女子學院進行批評的聲音不絕於耳,這必然對女子學院形成負麵影響

20世紀60年代末期起,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對女子學院批評的聲音。其中兩類批評者的聲音最為顯著。一類批評者認為,現在已經不再需要單一性別的女子學院了。當女子僅僅享有非常有限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時,女子學院可以大行其道,因為它們在那樣特定的時代發揮著極為重大的作用,但是,現在對女子學院來說,它們的這場戰鬥已經以勝利而告終。女子可以在沒有任何約束和阻礙下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女子學院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另一類批評者認為,女子學院是太不現實的一種高等教育機構,所以不能再對其容忍下去。女子學院人為建立了一個女子世界,這個世界與男女共存的社會環境是完全不同的。學生們在一個不真實的環境裏,會誤以為社會也就如她生活的環境一樣,恰恰相反,這個社會仍然是以男人為主導地位,她們仍然需要努力為女性的各項福利事業而戰。對女子學院來說,它們最好還是要允許男性入學,否則就會使自己以及培養的學生脫離於正常的社會聯係之外。

正如羅斯瑪麗·塞勒姆恩(RosemarySalomone)所言:“事實上,在適應和發展與男性的積極關係方麵,女子學院毫無疑問限製了學生的社會機會。”社會上對女子學院的各類批評不絕於耳,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這種思想,這對女子學院的發展造成了不小的負麵影響。

5.文化和政治因素導致出現了反對任何形式的男女性別隔離製的高潮,這大大削弱了單一性別女子學院存在的社會基礎

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最為著名的曆史時期之一,該時期美國的政治和社會處於動蕩之中,發生了包括民權運動、反對越南戰爭運動、環境運動、性別“革命”、婦女運動以及同性戀解放運動等等在內的許多重大事件。大學生也開始參與到各種不同的抗議活動中,美國當時日益卷入越南事件,反戰抗議成為學生們關注的焦點。在此時期,美國還出現了反文化潮流,一些年輕人通過另類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於庸常生活的蔑視,例如使用非法藥品,吸食大麻和迷幻劑,嚐試各種奇形怪狀的衣著及發型等等。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同性戀學生開始表達他們的聲音,並建立自己的組織。幾乎在同時,婦女權利運動的第二次浪潮也變得活躍起來。

這些社會文化的變動輻射到校園中,造成了兄弟聯誼會和姐妹聯誼會成員的下降,那些似乎帶有歧視性和過時的組織甚至遭到解散。學生們開始向學校施加壓力以要求校方同意少數民族學生入學,聘用少數民族教師,並創建黑人研究項目。許多大學宿舍變成男女合住的形式,簽到以及限製來訪時間的政策也中止了,主要的限製變成了州和聯邦立法有關飲酒和用藥的那些規定。學生們也經常在學校治理中被給予一席之地。

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運動特別強調融合——種族和性別的融合。時代文化的變遷使得女性和男性、黑人和白人之間關係更加緊密,單一性別的機構和組織被看作是過時而落後的一種形式,而合校教育機構則被看作是自然的、進步的。有了民權運動,建立在任何個人特質基礎上的隔離在本質上變得令人懷疑。這種對性別平等的強烈呼喚削弱了單一性別女子學院存在的社會立法基礎,對女子學院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6.社會變革以及立法的推動等因素改變了高等教育結構,女性不再拘泥於在單一性別的女子學院接受高等教育

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變革及各項立法的頒布,改變了20世紀後半期的高等教育機構。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The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NCES)的數據顯示,“20世紀五六十年代高等教育有兩個主要的發展特征:首先,學生入學人數及大學在校人數激增;其次,為適應需要,公立大學急速擴展。”20世紀50年代,高等教育入學人數增長了49%;在上世紀60年代這一數字增長了120%。大多數女子學院是私立的,學費相對於公立機構要昂貴一些。尤其在經濟不景氣的時期,學生們會認為低學費的州立高等教育機構更具吸引力。另外,在日益興起的公立社區學院,入學門檻低,收費低廉,修業年限短,課程設置靈活,兩年後既可選擇轉學進入四年製綜合性大學,又可直接畢業參加工作,因此其優越性越來越受到重視,更多女性也開始日益青睞這種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日益多樣化的辦學形式如州立大學、社區學院的興起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她們不再拘泥於在單一性別的女子學院中接受高等教育,這對女子學院的生源來說無疑是個重要挑戰。

優勝劣敗,敗亦猶榮:美國女子學院的不同命運及其影響因素

女子學院在女子參與高等教育方麵發揮了關鍵的作用,而且提高了她們事業的成功率,但20世紀60年代以後,大多數年輕女性不再考慮進入女子學院學習了。20多年來,年輕女性中僅有很低比例——大概3%或4%會考慮女子學院,而且最終選擇了女子學院學習的人數還低於這個比例。大多數女子學院已不再是人們心目中那種理想的學院。早在1961年的時候,瓦薩學院校長就認為,“不管女子學院的成就如何輝煌,社會地位如何顯著,校友的影響如何強大、其忠誠度如何,毫無疑問的一點是女子學院的未來變得非常不確定。”20世紀60年代以後,麵對合校教育的挑戰,各個女子學院開始采取各種不同措施,走上不同的道路。

20世紀60年代後女子學院的不同命運

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女子學院出現了多樣化的命運。有的女子學院被迫關閉或被其他合校教育機構合並;有的女子學院開始承認男性入學,但控製男性入學比例,仍然保存著女子學院的傳統和特質;有的女子學院承認男性入學,並逐漸完全蛻變為合校教育機構;有的女子學院繼續保持自身傳統優勢,但發展一些允許男生入學的項目,以彌補傳統本科教育項目經費的不足;有的女子學院則隻保留一個傳統的女子學院,大力發展其他項目,成為綜合性大學等。

1.被迫關閉或被合並的女子學院

20世紀60年代後,許多女子學院由於財政危機或招生困難而被迫關閉或被合並,這毫無疑問是女子學院的無奈之選。這意味著校友和學生們將不再有母校,而教師和管理者們也通常要失去工作。這類女子學院在美國女子高等教育史上雖如流星一般劃過天際,有的卻燦爛至極,對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如拉德克利夫學院和哈特福德女子學院;而有的女子學院隻是驚鴻一瞥,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留半點痕跡。

(1)拉德克利夫學院(RadcliffeCollege,1894-1999)

拉德克利夫學院最早是以“哈佛從院”項目的形式出現在1879年,由哈佛大學的教師給女生上課。哈佛大學的創辦者是亞瑟·吉爾曼(ArthurGilman),他是一名銀行家、慈善家以及作家,拉德克利夫的名字是為紀念第一位向哈佛大學捐贈的女性安·拉德克利夫·莫爾森(AnnRadcliffeMowlson)而命名的。

1894年,拉德克利夫學院獲得馬薩諸塞聯邦(CommonwealthofMassacussetts)頒發的特許狀。由於它是哈佛大學的並列女子學院(CoordinateCollege),因此它從來沒有自己的師資。學院成立早期,哈佛大學的教師將提供給哈佛校園男生的演講稿複印,再提供給拉德克利夫的女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哈佛大學男性入學率降低,教學資源使用效率有待加強,需要兩所學院創建一種更有新意和有效的安排。拉德克利夫與哈佛簽訂了一個協議,第一次允許女生與哈佛的男生一起在哈佛校園裏上課,官方的正式說法是聯合教學。那時還不屬於合校教育,因為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生的住宿和學生活動都獨立於哈佛,她們有自己的宿舍和食堂設施,自己的報紙、電台、學生自治會、年鑒以及合唱團等。而且哈德克利夫也有自己的招生辦公室。

從1963年開始,拉德克利夫的學生開始獲得由哈佛大學和拉德克利夫學院兩校校長聯合簽發的哈佛大學文憑。很多拉德克利夫和哈佛大學的學生團體和組織在20世紀60年代合並,聯合的畢業典禮活動也始於1970年。受到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有關合校教育討論的影響,1972年哈佛和拉德克利夫建立合並住宿區,之後學校的運動係也走向合體。

1977年,哈佛和拉德克利夫簽署了一份協議,將本科女生全部並入哈佛,拉德克利夫僅維持名義上的招生。在此期間,哈佛和拉德克利夫的本科生群體及班級被正式稱為哈佛和拉德克利夫或者哈佛-拉德克利夫,女學生繼續被授予由兩校校長共同簽署的學位證書。拉德克利夫也繼續保留自己的校園,並向學生提供財政資助、本科生獎學金以及校外實習機會,但事實上,拉德克利夫學院的往昔傳統對女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經曆已經沒有什麼影響了。

1999年10月,拉德克利夫學院被完全合並入哈佛大學,女性學生也因此成為哈佛大學的成員,而拉德克利夫學院演變成為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RadicliffeInstituteforAdvancedStudy)。然而,許多拉德克利夫的校友仍然與原來老的拉德克利夫學院保持著聯係。今天,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向卓越的學人提供了很多年度資助金,其施萊辛格圖書館(SchlesingerLibrary)是美國最大的收藏女性曆史原始手稿和檔案材料的儲藏室。

拉德克利夫學院以其120年的曆史在美國女子高等教育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曾是美國著名的“七姐妹”學院中的一員,它的畢業生中有許多都在各自領域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比較著名的除了前麵提到的前巴基斯坦總理布托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校長古特曼以外,還有小說家艾麗絲·亞當斯(AliceAdams),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德(MargaretAtwood),福特基金會長蘇珊·貝雷斯福德(SusanBerresford),國家公共電台評論員梅利莎·布洛赫(MelissaBloch),美國第一位完成博士學位的黑人女性伊娃·戴克斯(EvaBeatriceDykes),曆史學家伊麗莎白·愛森斯坦(ElizabethEisenstein),哈佛法學教授及民權活動拉妮·吉尼爾(LaniGuinier),國會成員伊麗莎白·賀茲曼(ElizabethHolzman),科幻小說作者厄休·拉戈因(UrsulaLeGuin),古典鋼琴家厄休拉·歐潘斯(UrsulaOppens),美國詩人與女權主義者艾德利安·裏奇(AdrienneRich)等等。

(2)哈特福德女子學院(HartfordCollegeforWomen,1933—2003)

哈特福德女子學院創辦於1933年,是一所兩年製私立女子學院,位於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初創辦時叫作哈特福德初級學院(HartfordJuniorCollege),是蒙特霍裏約克學院附屬的一個分部,位於馬薩諸塞州南哈德利(蒙特霍裏約克學院所在地)以北40英裏處。當時,大哈特福德地區(GreaterHartfordarea)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機會是非常有限的,為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很多年輕女性不得不移居到其他地方求學。

由貝絲·弗雷澤(BessGrahamFrazier)領導的哈特福德年輕女性基督協會教育委員會(TheHartfordYoungWomen'sChristianAssociation'sEducationCommittee)向當地男子學院三一學院尋求支持,請求他們招收女性入學時遭到拒絕,因此該機構轉而詢問蒙特霍裏約克的校長瑪麗·伍雷(MaryE.Woolley)是否能提供幫助。當時蒙特霍裏約克由於國家經濟危機和其他新成立的女子學院的競爭麵臨著招生困難,伍雷同意在哈特福德開設初級學院分部。來自蒙特霍裏約克的教師去哈特福德上課,教授一年級文理教育課程,還有一些教師來自居住在哈特福德地區的、蒙特霍裏約克學院的退休教授以及一些三一學院的教授。在完成一年的哈特福德初級學院課程後,大多數學生轉往其他學校,尤其是蒙特霍裏約克,這也使得蒙特霍裏約克學院高年級的招生人數大大提高。

該項目作為蒙特霍裏約克的高貴實驗(NobleExperiment)而聞名,但自一開始就由於管理問題顯得有些混亂。1938年,蒙特霍裏約克招生人數和規模有所擴大,因此取消了與哈特福德的從屬關係,使得哈特福德初級學院成為一所獨立的機構。

在哈特福德商人、董事會主席豪威爾·切尼(HowellCheney)的努力下,學院在1939年重新整合,保留了其初級學院,同時也增加了更多文理教育項目,包括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其他文科方麵的項目。1941年康涅狄格立法機關授予學院特許狀,允許授予文科副學士學位。此後,學院逐步擴大規模,提升質量,成為當地12所學院聯盟的一部分,聯盟辦公室就位於哈特福德校園裏。來自史密斯學院和其他四年製學院的老師開始教授哈特福德學院學生與自己所在學院裏同樣的課程。

到20世紀80年代,學院經費大大提高,而且,許多尋找單一性別教育的年輕女性選擇進入四年製大學中學習,比如哈特福德西麵的聖約瑟夫學院(St.Joseph'sCollege)或者史密斯學院以及蒙特霍裏約克學院。1990年,懷著很複雜的情感,哈特福德女子學院的領導層同意並入哈特福德大學。2003年5月,該女子學院的本科教育部分被關閉,其學生和教師被安排進入哈特福德大學的其他學院,這意味著哈特福德學院的正式終結。

哈特福德學院從創辦之初就具有強烈的使命感,盡管該學院已經成為哈特福德大學的一部分,但是直至今日,校友以及學院原來的教師、職工及管理者仍然懷念哈特福德女子學院的傳統。2006年,哈特福德大學創辦了女子教育和領導力基金(WELFUND),該基金麵向女學生提供服務,幫助她們發展學術及領導力技能,以此方式紀念哈特福德女子學院。

哈特福德女子學院在美國女性高等教育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躋身於那個時代最為優秀的單一性別教育提供者行列。哈特福德女子學院的曆史也有一連串光輝的名字。勞拉·約翰遜(LauraJohnson)任1943—1958年間院長以及1958—1976年間校長,她對學院的幾代學生都有重大的影響;奧利弗·巴特沃斯(OliverButterworth),一個受人愛戴的英語教授,是兒童讀物《巨蛋》(TheEnormousEgg)及其他許多兒童讀物的作者。

當另外一所學院或大學接管一所女子學院的時候,他們有時會用以前女子學院的名字建立一所機構,通常集中於性別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哈佛大學接管拉德克利夫的例子。現在,拉德克利夫仍然有一個捐贈基金,並建立了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所,其目的部分在於進一步推進關於婦女、性別和社會方麵的研究。與此類似,當漢密爾頓學院(HamiltonCollege)接管柯克蘭德學院(KirklandCollege)的時候,它與原先所合作的女子學院聯合建立了柯克蘭德項目(KirklandProject),主要是進行性別、種族、階級和性取向等方麵的研究。另外一個例子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接管蒙特·弗農學院(MountVernonCollege)則顯得比較敵意一些。當時,一些教師提起訴訟,聲稱接管違背了1996年協議,該訴訟在兩年半以後才得以解決。後果就是:從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網站上,都不能找到蒙特·弗農學院的曆史以及這個校園的名字是如何得來的。另外,芝加哥洛約拉大學(LoyolaUniversityChicago)在1991年接管了穆德林這個宗教性質的女子學院,盡管今天穆德林的名字在大學裏已經找不到了,但仍有安·艾達·蓋農(AnnIdaGannon,BVM)女性及領導力中心,主要是收藏文檔、開展女性研究項目等。這個中心的名字就是以穆德林學院一位任期時間較長而且非常重要的女校長安·艾達·蓋農的名字命名的。

2.承認男性入學,成為合校教育機構

承認男性入學,使學校成為一所合校教育機構,則是另一種發展趨勢。包括瓦薩學院、威頓學院(WheatonCollege)、韋爾斯學院、萊斯利大學(LesleyUniversity)、裏吉斯學院(RegisCollege)等在內的學院都進行了此種選擇。以瓦薩學院為例:

瓦薩學院創辦於1861年,四年之後正式招生。瓦薩學院位於紐約城以北75英裏的地方。瓦薩學院向年輕女性提供與最好的男子學院同樣的課程。

瓦薩學院的創辦者馬修·瓦薩(MatthewVassar)是一位出生於英國的釀酒師和商人。瓦薩學院成立後的幾年裏,課程設置就以“大膽、寬廣、靈活”而著稱,畢業生由於不同尋常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在尋求答案時刨根問底的精神而被熟知。瓦薩的教育也因其對藝術的研究而聞名。當瓦薩創辦學院時,認為“藝術作為一種教育的推動力應該有其一席之地”。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瓦薩學院是第一所在其學校設施中建立博物館和教學收藏品的學院。學院1870年建立了首都藝術博物館,這在曆史上尚屬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