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新的“病從口入”
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在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的各種因素中,膳食營養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人的一生中,這種因素每時每刻都在對人的健康起著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常言道:“酒肉穿腸過。”但這一“穿”一“過”可不得了。一個簡單的數字即可說明問題:有人做過統計,一個正常壽命的人,包括水在內,其一生將攝入多達60 噸的食物。如此龐大的食物量“穿腸而過”, 對人體的影響可想而知。因此,營養如何促進健康、營養與疾病之間關係以及如何調整膳食來預防疾病等問題,正是現代食物與營養研究的重要內容。
最近30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我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更加突出的健康問題,我國正麵臨著營養缺乏與營養結構失衡的雙重挑戰。很多居民膳食結構不合理,高血壓、糖尿病、超重和肥胖、血脂異常等疾病患病率明顯上升,已成為威脅中國人健康的突出問題。現代營養科學研究表明,膳食高熱量、高脂肪和少體力活動與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患病風險密切相關,而高鹽飲食與高血壓密切相關,飲酒也與高血壓和血脂異常密切相關。而脂肪攝入最多、體力活動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種慢性病的機會最多。
膳食高熱量、高脂肪、少體力活動導致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異常;高鹽飲食導致高血壓;飲酒導致高血壓和血脂異常。
於是,“病從口入”有了新的含義,它不僅是指“食用了被微生物、寄生蟲所汙染的食物之後會引發各種傳染性疾病”,現在還指“膳食失衡、過量飲食、營養過剩會導致一係列慢性代謝性疾病”。如今對“病從口入”的理解已經不能僅僅局限於食品的清潔衛生,而是必須包括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糾正錯誤的飲食觀念,提倡合理均衡的膳食。
吃是人的本能,吃飯更是人人都會,但把飯吃得科學,就不一定人人都會了。每個人都在吃,每天都在吃,但“吃裏有乾坤,吃中有高下”。吃也有很多學問,也需要專業的指導。利用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預防疾病的發生,輔助疾病的治療,在我國已經有悠久的曆史。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臨床營養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臨床醫療中的地位也受到整個醫學界的重視,營養科也成為醫院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醫療部門。另一方麵,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人的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為主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首要問題。營養治療不再僅僅是防治營養缺乏病或輔助治療的手段,而是許多營養相關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的基礎。我們有必要通過營養教育和營養指導,改善膳食結構,調理營養狀況,對超重、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高尿酸、痛風、心腦血管疾病、部分腫瘤、膽囊炎、膽石症等疾病能降低疾病的發病率,降低藥物使用率,降低並發症發生率、致殘率和死亡率,起到藥物治療不可替代的防治作用。
來自上海多家三甲醫院的營養科主任將通過這本書讓專業的營養指導走近居民的生活,幫助很多人改變不合理的膳食結構、改善營養狀況,並借鑒國內外最新的營養科學信息,使大家建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減少疾病的發生,輔助疾病的治療,從而提高國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