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畫家接受了門采爾的勸告,用了將近一年的工夫畫了一幅畫。果然,他不到一天就賣掉了,而且賺了10萬元。
人生也像畫畫一樣,小舍隻能換來小得,而大舍才能換來大得。就像赫拉克利特曾經說的那樣:“最優秀的人寧願要一件東西,而不要其他一切。”
舍去對別人成功的模仿和追逐,自己才會有新的創造;舍去不能如願以償時產生的強烈嫉妒心,自己就不會陷入痛苦的深淵;舍去世俗的功利,也許就會收獲最簡單的快樂。
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棄現實生活中的享受和誘惑,舍棄那些世俗功利標準下的成敗得失,得到的就是人格的升華,那時就會和自己真正需要的人生幸福地握手。“舍得”的道理對成人彌足珍貴,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有失才有得,人生總是這樣。歌德悟得最透徹,他說:“生命的全部奧秘在於為了生存而放棄生存。”
生麵臨許許多多的選擇,而選擇的前提就是學會舍棄。舍棄的正確,即是選擇的成功。的確,在很多關鍵時刻,隻有敢於舍,才有可能把握住獲取更長遠利益的機會。在麵臨無法避免的挫折時,也應選擇最佳的失敗方式。
舍棄往往決定成和敗、得與失——成功者的長處在於他通過舍棄來抓住別人忽視的機遇,從而為自己提供一個大展宏圖的舞台;而失敗者的致命弱點就在於難以舍棄小利,最終舍棄了宏偉的目標。從這個角度出發,教給孩子學會寬容舍棄非常重要。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正確看待別人的錯誤,懂得舍棄斤斤計較,寬容傷害你的人,這是每個人應該做到的,對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同樣重要。那麼,作為家長該怎樣教孩子懂得舍棄,學會寬容別人的性格呢?
父母首先要教孩子克製自己,舍棄計較。
如果你的孩子總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那麼家長就要告訴他在和別人交談時,要學會克製自己,舍棄計較,不要總想著在嘴巴上占別人的便宜。否則時間久了,朋友就會漸漸地疏遠他。
此外,告訴孩子凡事不要總以“自我”為中心,要學會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替對方著想,這樣許多衝突就能輕而易舉地避免了。同時,要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行。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動怒,不要和他人斤斤計較,有時自己吃點虧也不用看得過重。不要去計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更不用想一些無聊的事,凡事隻要盡心盡力,做到問心無愧就可以了。什麼事都應懷著一顆寬容的心,對人不去斤斤計較、要大度。寬容別人的同時既快樂了別人,又高興了自己。
父母要告訴孩子舍棄自責,學會對自己寬容。
人生並不是完美的,人生之路更不會一路平坦,它總是充滿挫折、坎坷與各種各樣的不如意。在這些不如意和錯誤麵前,每個人不僅要學會對別人寬容,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對自己寬容。別人的寬容隻能為一顆受傷的心帶來一絲慰藉,而自己的寬容卻能使這顆心迅速恢複往日的活力。
學會對自己寬容,就是對自己的缺點不要太自責,同時,還應發揚自己的優點。比如,孩子的個子矮,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請不要悲觀,應該想想自己的長處,想一想曆史上有許多個子矮的人卻成了偉人:我們偉大的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身高不足一米五的哲學大師康德。他們就因為寬容了自己身上的缺憾,把個子矮的自卑轉化為奮發圖強的動力,最後成為一代偉人。
學會對自己寬容,就應該忘記自己曾經所犯的錯誤,舍棄自責,重新踏上征程。人生道路總會坑坑窪窪,摔倒了,就要爬起來,吸取這次教訓。過去的磕磕碰碰盡量忘記,不要給自己的人生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負擔。
學會對自己寬容,不是盲目地我行我素、自以為是,不是隨意放縱自己的錯誤,而應該保持一種冷靜和理智,這是麵對人生不如意的一種豁達的態度,是麵對挫折坦然視之的一種良好心態。如果沒有這種心態、冷靜、理智,那麼就很難獲得精彩的人生。
寄語孩子
在《決心》裏有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有許多難以取舍,困惑不已的瑣事糾纏著,這時所需的就是斷然的舍棄與明智的抉擇。唯一會限製我們的,就隻有決心。”所以,孩子你要學會舍棄,不要猶豫,也許在你放下一點點時,你會收獲更多。
開導委屈的孩子,讓他遠離仇恨
這天,嘉懿從幼兒園回家後,就一反常態不再像以前那樣隻要一進家門就興衝衝、雀躍不已,而是滿臉的不高興,默默地坐在椅子上。看到兒子這樣,媽媽問嘉懿是怎麼了,是不是哪裏不舒服。這時,嘉懿才悶悶不樂地說:“今天下午在幼兒園時,我們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可是後麵的小朋友用力地推我,結果把元瑤撞倒摔壞了膝蓋。這根本就不是我的錯,可是老師硬說是我不守紀律,而且還批評我,真氣人!”停頓了一下,他又說:“以後老師肯定不喜歡我了。”
媽媽看著嘉懿十分難過的樣,想了一會兒說:“是呀,這件事是有點冤。明明不是我兒子推的,老師硬說是你,真是氣人!”嘉懿覺得還是媽媽親,能和自己站在一起,會幫自己說話。媽媽接著說:“這件事老師可能沒看清楚。老師批評你是因為你站在了元瑤的後麵,所以她才誤會了你,但是老師批評了你並不代表她以後就不喜歡你了。如果當時你能向老師解釋一下,不就什麼事也不會有了嗎?”嘉懿想想媽媽的話也有理,當時大家又笑又動的,連自己都沒弄清究竟是誰在推人。於是嘉懿心中的氣也就漸漸地消了。
例子裏嘉懿的媽媽先是順著孩子的心情說,然後又開導孩子讓他理解老師的難處。當孩子聽了這樣的話後,情緒就會得到緩和。等他情緒經過一段時間平定以後,家長可以再進一步處理,這樣事情才易解決。如果緊接著對孩子說教,那麼有可能孩子不會心平氣和地接受。如果對孩子的埋怨、委屈立刻加以糾正話,隻能是火上加油,最終把事情弄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