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寬容讓孩子懂得愛的真諦(1)(1 / 3)

寬容絕對算得上是人生最大的美德之一。寬容的人有海的胸懷,更有海的見識。學會了寬容,孩子的世界就會更美好。

寬容是人生最大的美德

從前,在齊國有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而另外一個叫鮑叔牙。管仲年輕的時候,家裏非常窮,又要奉養母親,當鮑叔牙知道這件事後,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一個人拿出來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拿的卻要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是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那麼多,可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多了很多!”鮑叔牙對仆人說:“不可以這樣說!管仲家裏窮而且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是沒有關係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在進攻的時候,管仲都會躲在最後麵,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卻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而是他要保住自己的命回家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人卻是鮑叔牙呀!”後來,齊國的國王去世了,大王子諸繼承了王位。諸每天都吃喝玩樂不理國事,鮑叔牙預感齊國必定會發生內亂。於是,就帶著小王子小白逃到了莒國,管仲則帶著小王子糾逃到了魯國。

不久以後,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果真發生了內亂,管仲便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地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很幸運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要比管仲和糾還早地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小白當上國王以後,就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可是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麵都比我強,您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想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竟然讓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因為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樣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國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百姓安居樂業!

後來,大家在稱讚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寬容的人能容人之短,理解他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尤其是對孩子來說,更要寬容待人,和氣待人,這樣才能團結同學,營造一個愉快的學習、生活氛圍。

孩子的寬容心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感情,它主要表現在對別人過錯的原諒。寬容心對於孩子個性的發展,及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富有寬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溫和、受人擁護,惹人喜愛;而缺乏寬容心的孩子,往往性情怪誕,容易走極端,不易為人親近。因此,教孩子學會寬容,不僅是為了孩子今天能處理好與同學的關係,更是為孩子將來的幸福打基礎。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做父母的,既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胸懷廣闊的人,同樣也能將孩子培養成心胸狹窄的人。但是為了孩子的幸福,同樣也為了孩子的學習,為了孩子將來能有所作為,父母應當教孩子學會寬容。作為父母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對孩子進行寬容精神的教育:

首先父母要心胸寬廣。

孩子的寬容之心最主要的來源就是父母。因為孩子最初是從父母那裏學習待人接物的方式的。父母大度、寬容、遇事不斤斤計較,與鄰裏、同事能融洽相處,孩子就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去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同樣也會變得好善、寬容、樂於和人相處。如果孩子不小心犯了比如打破杯子這樣的小錯誤,家長最好不要用責備或者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告訴他,其實父母有時也會犯這樣的無心之錯,隻要下次小心就能避免。從原諒孩子的錯誤那刻開始,用寬容的心去引導他正確認識自己所犯的錯誤,讓他知道,解決問題的辦法除了批評、懲罰之外還有寬容。

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

心理換位,是指當雙方發生矛盾時,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思考對方為什麼會這樣說話、如此行事。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就能理解對方,就能夠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有許多孩子隻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習慣站在別人的角度上來思考問題。如果想消除這種現象,辦法就是“心理換位”。

教孩子明白“人無完人”。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個道理。有缺點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學相交,和朋友相處,完全沒有必要求全責備,隻要同學和朋友的缺點不是品質方麵的,不是原則性的,大可求同存異。對於朋友的缺點或不足,對於同學心情不好時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沒必要事事計較,全都擺個公平合理。教孩子要多原諒一次人,多給他人一次理解和寬容,同時也能給自己帶來一份好心境,也會讓自己覺得在個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往前邁進了一步。

家長要讓孩子多與同伴交往。

因為寬容之心往往是在交往活動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孩子隻有與人交往,才能發現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都會犯或大或小的錯誤,而隻有學會容忍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才能與人正常交往、友好相處。也隻有通過交往,孩子才能體會到寬容的意義,體驗寬容帶來的快樂。如采納別人的合理建議、慶賀同伴的成功、稱讚別人的優點、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等。這些都能讓孩子得到友誼,分享別人成功的喜悅,並使自己也獲得進步。在孩子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寬容比自己強的同伴、自己的競爭對手和比自己“差”的同伴。讓孩子向好同伴學習,學會和競爭對手合作,並幫助“差”同伴進步。

父母要鼓勵孩子“納新”與處變。

寬容不僅體現在對“人”的態度上,往往也表現在對“事”和“物”的態度上。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見識多種新生事物,讓孩子喜歡並樂意接受新生事物,承受事物所發生的意想不到的變化,善於知變和應變。同時,要允許孩子另辟蹊徑地解決問題。孩子一旦習慣於“納新”和“應變”,他對世間的萬事萬物也就有了寬容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