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自信讓孩子的路越走越長(1)(3 / 3)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鼓勵和讚美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有著巨大作用。西方的家長常常對孩子說“你真棒”“你很了不起”等讚美之語,目的就是讓孩子能有成就感,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那麼,作為中國的家長也要嚐試著去讚美自己的孩子。也許你會驚奇地發現,你的孩子在讚美聲中會重新向你敞開心扉,露出久違的笑臉;在你不斷地讚美聲中,孩子會慢慢地變化,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優秀。怎樣去稱讚孩子呢?

正麵強化,讚揚孩子眾所周知的優點。

當孩子表現優秀的時候,最希望聽到爸爸、媽媽的鼓勵和肯定。積極的正麵肯定,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愛。它能給孩子帶來愉快的心理感受,從而強化他正麵的表現,促使他努力做得更完美。

全麵肯定,賞識孩子小小的優點。

父母發自內心的讚揚是引導孩子一步步走向真、善、美的動力。家長如果總把眼光放在孩子的過錯上不放,那麼孩子就容易心生焦慮。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和信心,就會導致孩子往消極的方向發展。因而,家長在糾正孩子錯誤行為時,還要用心地發現他身上的優點,並細心捕捉他的每一個進步,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孩子就會逐漸改掉不良習慣,進而強化他的優秀品質。

賞識孩子錯誤中的閃光點。

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人往往也期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肯定,而且偶爾也會犯一些連自己都難以置信的小錯誤。成人尚且這樣,那麼對於那些小小年紀的孩子來說,他們又怎麼能避免呢?發生這樣的事情時,家長應該盡量保持頭腦冷靜,客觀分析孩子這樣做的深層原因。如果孩子是為了獲得肯定和尊重而犯的錯誤,至少有讓人欣慰的地方:當孩子想聽表揚,想要上進時,家長要肯定這一點,多找機會去表揚孩子,來滿足他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獲得父母的肯定。

獨辟蹊徑,賞識孩子的與眾不同點。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那麼也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優缺點。這些特點是孩子人格的一部分,簡單的斥責與生硬的要求隻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把他推向不健全人格的深淵。當發現孩子有負麵的性格特點時,家長首先應該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找出孩子特殊性格中的某些積極因素,因勢利導,幫助孩子走出狹隘的天地,讓孩子在人際交往與社會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樂趣,並逐漸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

寄語孩子

孩子,你是很優秀,爸爸媽媽喜歡你,同學也喜歡你。不要害怕,盡量在班上多發言,在別人麵前毫無羞怯地表現自己。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拒絕攀比,保持孩子的自信

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明哲一回到家就一副不高興的樣子。媽媽有些疑惑地問道:“你怎麼了?是不是寒假作業沒做完,老師批評你了?”

“不是!”

“那是你作業太馬虎了?”

“也不是!”

“開學第一天,你為什麼不高興啊?”

明哲不吱聲,隻是呆呆地坐在沙發上,媽媽沒理會他。過了幾分鍾,他憋不住了,從口袋裏掏出手機往沙發上一扔:“看看你過年給我買的什麼手機呀?”

“怎麼了,這手機不挺好嗎,什麼功能都有,還是國產名牌。”

“我們同學買的全是諾基亞、三星,我同桌還嘲笑我,說我OUT了,還買這麼老土的牌子。”

媽媽明白了,明哲一定是在學校看見別人買了名牌手機,覺得自己的手機“掉價兒”了。每次隻要學校一開學,他們班的同學就會拿出各種五花八門的新裝備來一個“大比拚”。按他們的話說,就是看誰的更炫、更酷、更高科技。以前上小學時,大家比的是書包、文具盒這些日常文具,現在上了中學後,他們比的都是手機、MP3、MP4、PSP或是筆記本電腦等新的數碼產品。以前明哲媽媽會適當考慮下他的麵子問題,開學時都按他的要求給他買些新奇的東西,可是現在明哲媽媽發現,越是考慮他的麵子,就越是在縱容他的攀比心理。明哲媽媽想,該好好教育教育他了。

“你們班是不是每個同學都有手機啊?”媽媽說。

“不是每個同學都有,但是大多數同學都有。”

“如果每個同學都像你這樣,看見人家有好東西就想要,那做父母的是不是天天都給你們買新東西啊?”

明哲看了媽媽一眼,沒有說話。

“媽媽已經給你買了新手機,你們班同學肯定不是每個人都有新手機吧,如果大家都比來比去的,那什麼時候是個頭呢?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和別人同樣的東西,每個人的條件也不同,父母能給予他們的生活當然也是不同的。父母掙錢不容易,那些花父母的辛苦賺來的錢來攀比消費並不瀟灑,更不值得羨慕,是不是?你想想那些農村來的孩子,對於他們的父母來說,一塊錢都是來之不易的,買個普通的書包他們都要想很久,如果他們像你一樣,那麼他們的父母能承擔起嗎?”

“現在你已經長大了,應該體諒父母,懂得適度消費。該花的錢,媽媽不會吝嗇。但是,可花可不花的錢要適當節製,把錢花到刀刃上,畢竟爸爸媽媽掙的都是辛苦錢啊!”

明哲低下了頭,不再是一副怨天尤人的樣子。媽媽知道自己可以適可而止了,道理他應該明白了。

媽媽讓明哲放下書包趕緊吃飯,而明哲卻主動跑到廚房給媽媽拿了毛巾:“媽媽,你辛苦一天了,擦擦手吃飯吧!吃完再收拾廚房。”

聽見他這句話,明哲媽媽感到心裏暖暖的,一塊石頭也落了地。

孩子適當有點攀比心理是正常的,因為孩子在某段時期會有表現的欲望。他們會用漂亮的衣服、好看的玩具等來吸引大家的注意。但是過分的、不切實際的攀比,則會發展成虛榮心。因此,家長麵對孩子的攀比行為時,應該正確引導,把握其程度,適時給予鼓勵,保護孩子的自信心。但不要過分溺愛,對孩子百依百順,防止出現攀比的慣性。

播下種子,打造精彩未來

現在的很多電視廣告都在宣揚著物質享受與所謂的“光鮮靚麗”。作為家長要和這些不實際的宣傳做鬥爭,教育孩子腳踏實地、不盲目攀比並不容易。所以,這是一個長期鬥爭的過程。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麵多加注意:

家長不要縱容孩子的攀比心理,而應該有原則、有限度地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

父母不要隨便給孩子一切他們想要的東西,否則很容易養成孩子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從而造成攀比慣性。當孩子要求購買一些衣服、玩具或學習用品時,家長不要輕易去滿足,可以先了解孩子想買該物品的動機是什麼,讓他確定自己不是因嫉妒別人或一時興起才想購買;如果孩子的願望急切,盡可能給他幾天冷靜期,等他確定是自己的需要後,家長再給他買。另外,如果孩子要買一些價格貴的物品,最好讓孩子通過努力(如做家務、達成某個學習目標)才可以獲得,這樣能幫助孩子培養珍惜物品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