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1 / 2)

自序

北京奧運會奪冠後的第二天,曾有出版社委托朋友找到我,問可否願意將那些年的故事結集成書?我沒有多想,就婉拒了。一來,對25歲的我來說,著書立傳離我太遙遠。再者,我的人生才剛駛上高速公路,怎麼就要開始回憶了呢?

從北京奧運會到今天,轉眼又一個四年過去了。運動員這個職業,尤其是中國運動員,有時不得不用多少個四年,來衡量你職業生涯的長度。我們無奈著,卻也更尊重它、珍惜它。

從北京到倫敦,12304公裏。當倫敦剛剛入夜的時候,北京的天空正要微亮。而對我來說,從北京到倫敦的距離,是整整四年。它漫長難耐,又讓你覺得隻爭朝夕。

三屆奧運會,我用12年國手生涯證明,我依然是教練的首選,是可以讓球迷放心的那個林丹。

2008年之後,我始終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抱有更多的期待。我拿下看似不可能的“全滿貫”,成為這個星球上擁有最多榮耀的羽毛球選手。我的人生也更寬闊了,生命中不再隻有羽毛球,還有家人、有朋友。在我與謝杏芳牽手走到第8個年頭時,我們許下了對彼此未來的承諾。

在賽場上拚殺了這麼多年,我早就學會了什麼是寵辱不驚。男子單打從來不乏天王級的巨星,然而,在每一場看似是一對一的決鬥背後,凝結了太多的情感與傳奇。我發覺,我收獲的不僅僅是多少個冠軍頭銜,更是那些人與事在我生命中留下的刻痕。

一年多以前,我在微博上征詢大家的意見:如果有一本關於林丹的書籍,該叫什麼名字才好?後來收到了不少熱情的回複,給了我要與大家來分享這些故事的動力。

結果,因為奧運積分賽的開打,這事又擱置了下來。直到今年出征倫敦奧運會前夕,在各方朋友的助力下,才有了現在躺在你手中的這本紀念冊。

對,我更願意稱它為“紀念冊”。我不想高高在上地說教,也不想讓人把我當作範本,造物主造就了不同的你我,就一定預設了無數種成功的可能。我隻希望在有限的文字裏,紀念我們走過的榮辱與共。

我隻是普通人家的兒子,有著樸素的情感,和每個“80後”一樣,我也愛看《機器貓》或是櫻木花道,熱愛生活,熱愛一切新鮮的潮流,偶爾有點懷舊,年齡越大越常思考生命的意義。有一天晚上跟朋友聊起小時候打球的趣事時,我突然發覺那些故事中的主角如今都已散落在各地,有的甚至已經離開了羽毛球。某一刻,我說:“好吧,我知道了,這本書就叫《直到世界盡頭》。”因為他們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燦爛過,我們一起走過的歲月、那些共同的記憶,還會延續下去,直到世界盡頭。

過去這麼多年,你們在賽場上見證了不同時期的每一個我,那都是真實的林丹。每一次火熱的比賽現場背後,也許隱藏著這個世界不為人知的冷酷;每一座冠軍獎杯的取得背後,必定有更多的失敗與曲折。滿身風雨走到今天,是他們教會我怎樣做一個更本色的自己。我也有傷心、失落、被誤解的時候,我並不是擁有鋼鐵之軀的羽壇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