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正月初六日)黃興電邀譚人鳳至香港,共商聯絡中部各省策應廣州起義。次日,譚即赴湘、鄂活動。23日抵漢,與居正聚商,希望湖北急起響應。
2-3月同盟會革命軍統籌部指派鄭讚臣、方君瑛等分赴蘇、浙、皖、桂等省進行聯絡。又命各地同盟會負責人作好起義準備,以策應廣州起義。
4月8日(三月初十日)同盟會革命軍統籌部在香港召開重要會議,製訂廣州起義作戰計劃,預定13日發難,分十路進攻。任命趙聲、黃興為革命軍正、副總司令。
4月13日(三月十五日)廣州起義因孚琦被刺,清軍嚴加戒備,未能如期發動。
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廣州起義(亦稱“黃花崗之役”或“孫中山第十次革命”)爆發。黃興、朱執信親率“選鋒”(敢死隊)進攻兩廣總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奮戰一晝夜,後因孤軍無援,失敗。方聲洞、林時爽、林覺民、喻培倫等八十餘人死難。事後收殮烈士遺骸七十二具,合葬於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5月3日(四月初五日)廣州起義失敗的消息傳到湖北,共進會等革命團體於是日召開緊急會議,議定今後以兩湖地區為“中國革命之主要中心”,積極籌劃起義。
5月9日(四月十一日)清政府宣布將粵漢、川漢鐵路收歸國有。
5月10日(四月十二日)湖北文學社召開代表會議,決定在武昌小朝街八十五號設立起義領導機關。次日,與共進會代表籌商合作,共同起義。
5月18日(四月二十日)清政府任命端方為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
5月20日(四月二十二日)郵傳部大臣盛宣懷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簽訂《粵漢、川漢鐵路借款合同》,借款六百萬英鎊,以路權相交換。
5-7月湘、鄂、川、粵四省紳商學界和工農群眾,相繼集會、遊行、罷課、罷市,呼籲保路,反對清政府鐵路國有政策。保路運動迅速興起。
6月17日(五月二十一日)四川諮議局鐵路公司股東會在成都發起組織保路同誌會,推立憲黨人蒲殿俊、羅綸主持會事,以“拒借洋款,廢約保路”為宗旨。自此,保路同誌會在四川各府州縣普遍建立,擁眾數十萬人。
8月24日(七月初一日)四川鐵路公司股東會和保路同誌會為反對鐵路國有,在成都發動罷市、罷課,全川響應。
8月25日(七月初二日)清政府命川督趙爾豐嚴行彈壓保路運動。9月2日,又命端方率鄂軍人川查辦。
9月7日(七月十五日)趙爾豐誘捕四川諮議局正、副議長蒲殿俊等人。成都立時聚眾萬人,齊集督署請願,要求釋放蒲、羅等人。趙竟下令開槍,數十人遭慘殺,製造了“成都血案”。
9月8日(七月十六日)四川保路同誌軍在各州、縣相繼起義,全川震動。
10月3日(八月十二日)黃興致書同盟會中部總會,讚成在武漢起義。5日複表示不日將由香港赴漢指揮。湖廣總督瑞溦、提督兼第八鎮統製張彪召開防務會議,下令全城戒嚴,搜捕革命黨人。
10月9日(八月十八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裏配製炸藥失慎爆炸,革命秘密機關暴露。湖北當局根據沙俄駐漢領事館所抄獲之革命黨名冊,在武漢三鎮大肆進行搜捕,彭楚藩、劉複基、楊宏勝被捕,翌晨遇害。原定起義計劃因此受阻。
10月10日(八月十九日)是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熊秉坤等鳴槍起義,占領楚望台軍械庫,新軍各標、營革命黨人紛紛響應,齊集楚望台,推舉吳兆麟為臨時總指揮,旋攻占湖廣總督衙門。瑞瀲、張彪棄城逃命。辛亥革命爆發,史稱“武昌起義”。
10月11日(八月二十日)起義軍占領武昌,攻克漢陽。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正式成立,舉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湯化龍為民政總長。宋教仁在滬獲悉武昌起義,即電黃興回滬,共商革命大計。
10月12日(八月二十一日)漢口光複。湖北軍政府通電全國,宣告武漢三鎮光複。電促黃興、宋教仁速來湖北,並請轉電孫中山從速回國,主持大計。孫中山在美國欣悉武昌起義,決定放棄籌款計劃,轉赴歐洲從事外交活動,然後返國。
10月17~18日(八月二十六至二十七日)帝國主義各國駐漢領事和駐京公使,相繼宣布“嚴守中立”。與此同時,英、德、美、日、俄、奧等國兵艦二十艘在武漢江麵集結,陰謀進行武裝幹涉。
10月27日(九月初六日)清政府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所有派赴湖北進剿革命軍的海陸各軍及長江水師,均歸袁氏節製調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