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慢慢啟發孩子的主動態度(1)(2 / 3)

父母與幼兒談話,讀故事給孩子聽,清楚地解釋周遭的事物,對孩子的智能發展極有幫助。有些父母親很少跟孩子說話,孩子語彙不足,表達和理解能力便受到障礙。有些家庭習慣性不跟孩子說完整的句子,表達沒有條理,甚至在鬧哄哄中過生活,孩子從未專注聽講,結果他們的基本語言能力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到了上學時,其智能表現顯然差人一大截。

此外,六歲以前就能閱讀的兒童,入學之後大多表現傑出。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能力,不是強迫學習得來的,而是父母在自然情境下,朗誦詩歌、閱讀故事和分享心得中,讓孩子自然的識字、閱讀和表達。

目前有不少年輕父母親,由於工作忙碌,便把孩子交給傭人、不識字的保姆或不適當的人照顧。孩子們缺乏早期教導和智能發展的必要環境,甚至連基本語言都未能得到發展,等到孩子進了國民小學時,往往有遲了一步之憾。

不過,“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怕的是父母親沒有及時發現,花點時間趕緊補救,或者一味責備孩子不用功,而未能協助孩子發展其基本能力,那就更難解套了。

別讓過度保護壓抑孩子的主動性。

一對社會地位很高的夫妻,他們都是高專業工作者。在女兒小菁的多次要求下,他們同意女兒和班上三個小朋友在家裏玩一個下午。

孩子們吱吱喳喳,有說有玩,好不快樂。在玩耍間出現了這段對話:

“我好羨慕你爸爸媽媽都大學畢業,你們真好!”一個孩子說。

“爸爸媽媽大學畢業有什麼好,整天管我讀書,煩死了!”

“你們家環境這麼好,大學畢業的人才辦得到;像我爸爸媽媽,每天忙著照顧生意,我們家孩子有時也要幫忙做點雜事。還是你們家好。”另一位也表示羨慕和恭維的意思。

“你們爸爸媽媽管你們讀書嗎?”小菁問。

“他們很忙,不管我讀書。”一位說。

“我不會的功課,爸爸媽媽也都不會,他們要我去問同學或老師。”另一位說。

“我爸爸媽媽離婚,他們才不管我哪!”第三位說。

“我最可憐,每天都被管著學英語、才藝、數學。我才羨慕你們哪!”小菁沉重地說。

這對夫妻偶然間聽到孩子這段對話,像晴天霹靂一樣。“我們盡心提供好的教育,孩子卻覺得自己很可憐?”

培養孩子的主動性。這要從父母和孩子的互動中去培養,而不是一句“孩子,你要主動學習”就能辦得到的。

孩子的主動性,就是他生命的活力。主動才會好奇探索,觀察思考,從中得到喜樂和經驗;主動才會去嚐試、學習、開展其人生,實現他的美夢。

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主動性。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就自動要幫忙洗碗,但父母怕他打破碗盤或弄髒衣服,而拒絕他、哄他走開;有些大人甚至責備他,說些諷刺的話如“裝能幹”、“多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你給我滾得遠遠地”這類刺傷孩子的話,實在是謬誤至極。

孩子在一開始學習時,主動性就這樣被抹煞了,其與生俱來的活力、好奇、嚐試與學習,皆被壓抑或扭曲,成為往後搗亂、壞脾氣、被動、懶惰等負麵行為的因子。

孩子的主動性一旦被壓抑,不是變得狂野、頂撞或盲從,就是退縮拘謹;而兩者的共同點是對學習產生厭倦和乏味感。

這時,即使強勢灌輸孩子知識和才藝,就算獲得良好的成績,他仍然感受不到興趣和快樂,因為他隻是被動地配合。

失去主動性的孩子,在大人押著讀書的情況下,雖然也可以有好成績,但外力一放鬆,他便會停止學習。在大學和高中裏的孩子,學科成績嚴重落後,大部分是阻抗心理所造成的。

孩子不是隻要有好成績就好,其實主動學習態度的養成才是根本。

信任和自尊能提供孩子成長的空間。

一家兩個念中學的孩子,表現得主動進取,不但肯做家事、暑假有自己的安排,對未來也有努力的方向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