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戰之後,衛青便率軍返回定襄休整。劉徹聽說衛青沒有繼續尋找匈奴主力決戰,認為衛青是害怕戰敗才返回休整,心中有氣,便給衛青下了一道命令,說休整可以,但休整的目的,是為了找伊稚斜單於主力進行決戰,命令衛青休整完之後,必須立即出兵尋找戰機。
衛青接到命令後,似乎意識到了劉徹的不滿,稍事休整後,便率漢軍第二次出定襄。這次出擊雖然找到了匈奴主力,但衛青的運氣不太好,出定襄數百裏後,衛青便與大股匈奴軍發生激戰。戰鬥中,伊稚斜單於的主力與左賢王的軍隊先後趕來增援,漢軍奮勇殺敵,殲敵萬餘人,但自身的損失也相當慘重。
此次隨同衛青出征的,除了李廣、公孫敖等六將,還有一個初出茅廬的少年,這個少年名叫霍去病,官封驃姚校尉,年方十八歲,是劉徹的高足、衛青的外甥。
霍去病在劉徹的親手調教下早已練兵數年,此次是第一次出擊匈奴。對於躍躍欲試的霍去病而言,第一次打仗,無疑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
衛青率軍出定襄後,霍去病便再三請戰,衛青經不住霍去病的軟磨硬泡,便準許霍去病出去抓幾個舌頭回來,囑咐不許走遠。
霍去病一出大帳,便將舅舅衛青的話扔到了九霄雲外,率著麾下八百騎長驅直入亂打一通,深入匈奴腹地數百裏,殺伊稚斜單於大行父藉若侯產,俘單於叔父羅姑及匈奴相國、當戶等高官,斬首匈奴兩千零二十八個。
霍去病一戰驚人,消息傳到長安,劉徹心中十分滿意,認為霍去病堪為軍鋒之冠,便賜食邑二千五百戶,封為冠軍侯。
此戰衛青雖然獲勝,但前將軍趙信卻投降了匈奴。趙信原本是匈奴小王,後來衛青訓練騎兵,因趙信是匈奴人,便推薦給劉徹,劉徹封其為翕侯,讓其教授漢軍兵馬騎射之術。當時衛青率軍出定襄後,前將軍趙信和右將軍蘇建的三千騎兵與伊稚斜單於主力相遇,激戰一日,漢軍傷亡殆盡。趙信見漢軍不敵,便投降了匈奴。
趙信以匈奴小王的身份先投降漢朝,後又複歸匈奴,由於他在漢朝的時候頗受劉徹重視,被派去教練騎兵,因此對漢朝的情況還是比較了解的。趙信重歸匈奴後,伊稚斜單於大喜過望,認為趙信的歸來,能讓匈奴人了解許多漢朝軍隊內部的事情,除此之外,伊稚斜還認為趙信既然教練過漢朝騎兵,那也一定知道對付漢朝軍隊的辦法。自從馬邑之圍打響漢匈關係的轉折戰後,伊稚斜單於便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最近幾年漢朝軍隊的戰鬥力急遽提升,到目前幾乎和匈奴騎兵不相上下,而匈奴人原來具有的騎兵優勢,在龍城大捷後便開始喪失,到現在更是不複存在了。伊稚斜心中如此想著,便十分重視趙信的回歸,不但將權威僅次於單於之位的匈奴自次王一職授予趙信,更是將自己的姐姐嫁給趙信,以此來和趙信結成一條心。
趙信投降匈奴後,見伊稚斜如此器重他,心中自然也很歡喜,思索一番後,便向伊稚斜提了一個建議,這個建議最關鍵的意思有四個字,就是戰略轉移。為什麼要戰略轉移呢?趙信是這麼考慮的,他認為漠南之戰後漢匈雙方的實力對比,已經是漢朝強而匈奴弱了。要想反敗為勝,必須先保存實力,而保存實力的方式,就是戰略轉移。對於戰略轉移,趙信是這麼給伊稚斜解釋的,他說我們現在實力不強,經受不住漢軍的第二次打擊,不如暫時遷往漠北,誘敵深入,等漢軍疲憊之時,再尋找機會消滅漢軍。如果不走,一旦被包圍,那情況就危險了,全軍覆沒都是有可能的。
趙信這番話說得還是比較在理的,當時的情形也差不多就是這樣。伊稚斜當然明白這點,便接受了趙信的建議,果然將單於主力遷去了漠北。
漠南之戰就這樣結束,漢軍以殲滅匈奴右賢王、擊敗伊稚斜單於主力並迫其遠遁漠北的勝利而告終,河南之戰勝利的果實因此得到鞏固。而尤其具有戰略意義的是,經此一戰後,漢軍聲威大震,從此真正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