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名詞解釋題(1 / 2)

①、《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又名詩、詩三百,共305篇;

在漢代被推為經典,故名詩經;

周初至春秋中葉接近500年間的作品。

②、四家《詩》

秦火以後,詩經因韻律在民間口耳相傳;

漢初學術恢複,設五經博士,《詩經》三家立官學,魯詩、齊詩、韓詩;

毛詩在民間傳播,家詩局麵形成;

東漢末年鄭玄作《毛詩傳箋》,三家詩漸亡。

③、詩經手法 賦、比、興

賦:圍繞某個中心用句群進行鋪陳直敘的寫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打比方。

興:本義為“起”,“言他物以引起所詠所辭”。即,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做鋪墊。

④、《春秋》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所作,絕筆於獲麟。

⑤、《左傳》

相傳為傳述《春秋》而作;

成書於戰國早期,最後一位編定者應是一位儒者;

先秦敘事散文之最,是真正意義上完整的敘事散文,標誌著敘事散文的成熟。

⑥、《戰國策》

成書於戰國後期,凡33卷。

雜記了東周、西周、齊、楚、燕、韓、趙、魏、秦、衛、宋、中山 諸國軍政大事。

時代上接春秋,下迄秦並六國。

記載了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

最後劉向刪重整理及定名。

⑦、《論語》

語錄體著作;

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儒家學派,政治倫理學。

⑧、《孟子》

對話體(談話錄)著作;

儒家思想 記錄孟子遊說諸侯,進行政治活動中的言語活動,體現了仁政、王道的思想。

作者:孟子及其門徒。

⑨、《老子》

箴言體著作;

作者老子,春秋末年時周守藏史;

又名道德經;

道家學派,哲學理論著作。

⑩、《莊子》

詩體散文;

莊周,戰國中期宋之蒙人。曾任漆園吏。

書分為內、外、雜三部分,共33篇。內篇———莊子自著;外篇———莊子、莊子學生及後生;雜篇———莊子學生、其他派作品。

11、《韓非子》

定題論文;

戰國時期,法家集大成者,諸子學說集大成者;

針對社會現實問題出發,對社會現實作冷峻觀,主張以法、術、勢治人,嚴刑峻法治國。

12、楚辭

楚辭種文化把屈原奉為始祖。

楚辭是一種文體,《楚辭》是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西漢劉向整理。

13、離騷

文學史上深刻現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的偉大詩篇。

《離騷》,並不能排除其在原有楚地歌曲的基礎上個人創新。該歌曲命名為《離騷》,與遭遇憂愁,發牢騷,排解憂愁等說,內在都不抵觸。

14、《九章》

屈原所作的一組抒情詩歌總集;

自敘身世與遭遇,非一時一地之作;

總共九篇;

劉向編訂時題名為《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