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助學體係中貧困生主體缺位(3 / 3)

其次,維護貧困生身心健康,促其全麵發展。如何維護身心健康應當是貧困生組織工作的一個部分,通過各種有益身心健康活動的鍛煉,營造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良好文化環境,充分享受大學生活的樂趣。還能使貧困生在工作中磨煉意誌,鍛煉能力,提高素質,全麵發展,這也符合學生自創社團、自我成才的宗旨。

最後,消除校園不和諧因素。貧困生群體是一種非正式組織,它本身就是一種客觀存在,在某些問題,他們有與一般同學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法。通過貧困生組織則可以跟其他同學和老師進行更多的交流與溝通,達到思想上相互磨合和方法上相互理解的效果,從而減少誤會,緩和矛盾,有效地減少校園的不和諧因素,降低矛盾發生的幾率。

(二)建立貧困生組織應當遵循的原則目標原則:貧困生組織的根本目標應當是解決貧困生的各種問題,實現其全麵發展。除此之外,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針對不同的群體應當有不同的分目標,引領本區域助學工作更好地開展。

服務原則:服務原則是當今組織的一般原則。貧困生組織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組織、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機構,要求每個成員都應該有服務意識,通過服務他人,來達到自己健康成才和全麵發展的目標。

公正、公平、公開原則:這一原則要求貧困生組織在人員招聘和經費使用等方麵,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合理,確保組織的凝聚力和工作的有效開展。

經費保證原則:貧困生組織除了有學生的一腔熱情外,可以說是個一窮二白的組織團體,這就要求國家、社會和學校應該多渠道為其確保資金來源,尤其在初創階段,為其提供經費支持,便於其開展工作,做好經費使用的預決算和監督工作。

人格尊重原則:社會心理需求是人們工作熱情的主要動因,這是組織理論提示我們工作中應當遵循的原則。現實生活中,高校貧困生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他們的心理可能比平常人較為敏感,或許一句話,或許一個動作,都可能引起他們的誤會和反感,所以,該組織的建立,從組織名字的確定到一些會議召開,都需要充分照顧到他們的心理感受,從而使他們能在感情與工作任務之間建立合理的平衡關係。

參與管理原則:通過參與管理,可以增加成員的主體意識,進而調動人的潛能。高校自組織的建立本身主要就是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工具和場所,這要求我們在進行組織設計的時候應當盡可能地讓更多的貧困生參與其中。

開放性和反饋原則:高校貧困生組織本身所擁有的資源並不充分,這就有必要讓有能力和有熱情的各種人員參與組織建設,促進貧困生組織更快更好的發展。同時,貧困生組織加強有效的信息反饋機製建設,糾正不合理的工作方式,在重大事情上要跟學校進行良好的溝通與協商,防微杜漸。

(三)貧困生組織的性質筆者認為,貧困生組織是以貧困生為主體,以解決貧困生問題為目標的學生組織,它的工作內容包含學生自我發展,輔助性地開展助學工作,立誌於解決貧困生的各類問題——對貧困生的困難進行救助、解決部分特困生的生計,這些決定了貧困生組織可以是自治性的,也可以是輔助性的,能夠是公益性的,還可以是救助性的,甚至可以是有償服務性的,每個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貧困生組織發揮主體作用領域的不同,有側重地定位本校貧困生組織的性質。

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最擔憂的就是這樣做是否會更進一步拉開貧困生與一般學生的心理距離,造成新的歧視,形成新的心理和社會問題。但《南風窗》200604B中的一篇文章《政府能做些什麼——以江西全南為例》,使筆者打消了這種疑慮,文中全南實驗小學根據贛州市“留守孩子關愛工程”的統一要求,製定了“心靈驛站”等一係列以關懷留守兒童為宗旨的措施。該校校長起初也擔心將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群體,是否會造成新的歧視,讓這些孩子在心理上感到壓力,但結果“比預估的樂觀”,這些孩子在學習等各方麵均有改善。

與此相比照,大學貧困生是一群有獨立人格和自主意識的成年人群體,應當比兒童有更加堅強的意誌與毅力,更何況這個群體已經在高校助學體係下被“獨立出來照顧”多年,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勞動去改變自己的命運,更是讓人尊敬的行動,理應取得更大的成果。調查數據也顯示,有71.2%的人願意加入這樣的組織,有95.3%的人認為在這樣的組織中“不會感到自卑”。而且,這跟他們參加家教一樣,隻是發展自己、獲得報酬的另一種途徑而已。所以,綜合貧困生的特點,跳出貧困生這個特定的群體,從長遠的和更有益於其成長成才的角度去考慮貧困生問題,換一種思路和方法,建立貧困生組織,改變主體缺位狀況,放手讓貧困生自己來從事自身的發展事業,將極大地釋放其身上所蘊含巨大能量,推動高校助學工作的更高的層次和領域發展,從而使助學工作擺脫輸血式和被動式,向造血式和主動式轉變。這或許是一種值得嚐試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