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言必言商,廣東經商史(1)(1 / 3)

廣東人具有天生的經商意識,在當今社會中幾乎成了財富的代名詞。他們開拓變通,敢為人先,他們政治淡泊,利益至上。廣東人有著悠久的經商曆史,他們言必言商,言必言利,是當代最富有的一群人。

廣東商人的輝煌並非始於今日。早在明清時代,他們就位列十大商幫之中,隻是不及晉商、徽商出名而已。當晉商、徽商相繼黯淡時,廣東商人不僅長盛不衰,而且後來居上,成為首屈一指的粵商。

一、粵商的興起

廣東在明嘉靖以前,還是個蠻荒之地,曆代官員都不願到廣東做官,認為廣東是一個“瘴鬁之地”,隻有流放與被貶的人才會到那裏去。

明代以前,唯有廣東的航海業還值得一提。

唐朝貞觀年間,廣州便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港口,每年來廣州的外國商船多達40艘,船舶主要來自南洋與波斯灣。當時,中國與南洋及波斯灣地區有6條定期航線,這6條航線都集中在廣州。其中最著名的航線是自廣州——南海——印度洋——波斯灣——非洲東海岸諸國,這條航線途經90多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和阿拉伯地區聯係起來,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

這條路線與泉州路線合在一起,被人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宋代與元代,廣州的造船業規模更大,建造的大船高有四層,可以同時搭載上千人,臥室、客廳、貨倉、廁所一應俱全。當時與廣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多達140多個。廣州到世界各地拓展了三條航線,一條可到達爪哇北岸,一條到地中海亞平寧半島,後來又開辟了一條非洲東海岸航道。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向全球擴展,實現了廣州與世界的海上運輸大循環。

明代,航運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航運業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廣東的經濟才慢慢跟上中原發達地區,並開始躋身於全國先進行列。廣東商幫應運而生,將廣東的物產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原地區與海外地區。

廣東商人最初的商業行為就是靠運輸物產來從中獲利,在廣東農業結構中,經濟作物占的比重很大,其中荔枝、煙草、檳榔等經濟作物廣泛種植。

廣東的水果最為有名,有“水果王國”的稱號,香蕉、柑橘、荔枝、菠蘿為廣東的四大名果。尤其是荔枝,早在漢朝就有南越王尉佗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記載。明朝萬曆年間的傳教士利瑪竇說:“中國有很多歐洲人沒有見過的水果,它們全都產自廣東省與中國的南部。當地人把這些水果叫做荔枝和龍眼,味道都十分鮮美。”

除了水果,廣東的絲織業、茶業也非常興旺。

廣東地區普遍養蠶植桑,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在明末就已經出現了“桑基魚塘”的耕作製度,形成了種桑、養蠶、養魚三者有機結合的科學耕作方式,成為農業生產的一大特色,這種製度發展到清代更加成熟,以致廣東成為全國出產絲織品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如佛山有18家絲行,是嶺南絲織品生產基地。廣州則是絲織品生產的另一個生產基地。據乾隆《廣州府誌》載,當時廣州的絲行專門從杭州請來師傅傳授技術,鼎盛時期絲行有織工三、四萬人。

絲織業的空前興盛,帶動了珠江三角洲桑樹種植熱潮。1830年,清朝從廣州出口生絲共7053擔,其中廣東絲為3068擔,占該年生絲出口的一半以上。

廣東茶業也很發達,茶樹種植遍及城鄉,其中南海西樵山、潮州鳳凰山居民多以種茶為生。有關茶葉的加工場也逐漸興盛起來,廣州有專門的茶葉加工場,雇用大量男工、女工和童工。女工和童工從紅茶中挑揀茶梗和枯殘的葉子,男工的工作是發出毛茶及收回揀剔過的茶葉。而製茶師傅則進行茶葉熏烤工序,製成各種熏化茶、烏龍茶等。

經濟作物的發展,還為手工業提供了原材料,極大地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廣東的榨糖業、絲織業、織席業等迅猛發展。此外,廣東的冶鐵業、陶瓷業、釀酒業、造紙業,以及粵繡、剪紙、竹木藤器、硬木家具、煙花、爆竹、成藥等手工業和工藝產品也日益發展起來。

商品性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商品交換與流通的發達,一大批貿易場所興起,像中山小欖,在明代隻有兩個小圩,到清代乾隆年間,“林步酒家,燈燭輝煌,徹夜不滅”。而南海縣九江鄉,至光緒年間,“萬貨叢集,百工填委”,商鋪達到了1500餘家。

清代中期,廣東商人開始取得了商界的翹楚地位。史書上說:“廣東一省,金山珠海,天子南庫。”廣東的經濟為清朝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財政收入,民間商業異常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