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語重心長地教育女兒,做事不能做表麵功夫,一定要做徹底,做到“根”上。
其實,做任何事就和澆花一樣,如果隻是簡單地做,不用心,不細致,不看結果,敷衍了事,那就等於在浪費時間,做了跟沒做一樣。
隻做事,而沒有做成事,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很多人看起來一天到晚都很忙,似乎有做不完的事,卻忙而無效:事情沒有任何結果。
領導讓小劉去買書,小劉先到第一家書店,書店老板說:“剛賣完。”之後他又去了第二家書店,營業人員說已經去進貨了,要隔幾天才有。小劉又去了第三家書店,這家書店根本沒有賣的。
快到中午了,小劉隻好回公司,見到領導後,小劉說:“跑了三家書店,快累死了,都沒有。過幾天我再去看看!”領導看著滿頭大汗的小劉,欲言又止……
買書是任務,買到書是結果,小劉去實踐任務,卻沒有業績,也就是說,他有了苦勞,卻沒有功勞。不僅如此,他還浪費了半天的時間,而這半天時間老板必須給他支付工資……
其實,隻要動一下腦筋,就可以想到許多好主意。如小劉買書,至少有三種方法可以保證他完成任務,把事做成。
方法一:打電話給書店,確定哪一家書店有這本書,再去購買。
方法二:上網查找這本書的信息,向網上書店訂購或直接聯係出版社郵購。
方法三:到圖書館查是否有這本書,如果有,就問領導願不願花錢複印。
這三種方法都可以保證小劉得到書,但他沒有這樣做。就因為小劉沒有將“做事”和“做成事”分清楚,隻停留在“做事”(去買書)的階段,而沒有考慮“做成事”(買到書)。而且,他的頭腦中也沒有“結果思維”,不了解領導布置任務的目的要的是一個結果。
“做好了,才叫做了”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許多人在工作中最容易犯的錯誤,正確的“做事”不隻是“做”,還要“做對”、“做好”、“做成”。隻滿足於“完成任務”的員工不是好員工,好員工應該“得到做事的結果”——這才算得上是“真正完成任務”。隻是滿足於“做”卻不重視是否把事情做好了。所以表麵看起來,整天在付出、在努力、在忙,但是這種忙卻是窮忙、瞎忙。
老板對小張越來越不滿意了。可究竟為什麼,連老板自己也說不太清楚。他隻知道,小張每次都能把他交代的事情做對,卻不能讓他完全滿意。
有一次,老板讓小張幫忙查一下北京主要賓館的情況,有個重要的客戶從新疆過來,老板自然要好好地招待一番。
小張接到任務就忙開了。半天之後,小張給老板發來了一封電子郵件,上麵密密麻麻地寫著二十多家賓館的眾多信息,包括賓館等級、地理位置、服務質量,等等。
老板看到這封郵件就皺起了眉頭,顯然,他不是很滿意。他希望看到的是簡潔明了的說明,最好有一些小張的建議,比如,哪家賓館的新疆菜做得好,或哪家的服務會比較適合這位客戶。但這些信息老板都沒有看到。
但老板又不好指責小張,因為小張確實將老板交代的工作做了,而且已經做對了。那麼,恐怕問題就出在,小張並沒有把工作做好。
職場中有許多小張這樣的人,他們會對老板交代的任務不打折扣地完成,並且不會發生方向的偏差,也就是能把事情做對。然而,他們還欠缺一點主動性和一點變通能力,還不能夠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把事情做好。
“做了”與“做好”,雖然隻有一字之差,卻有本質區別。前麵隻是走過場甚至是糊弄人,後者卻意味著對工作的質量負責。做工作,絕對不能滿足於“做了”這一點。滿足於“做了”,不僅會浪費資源,更可怕的是自欺欺人,既有可能將自己麻痹,也有可能使單位疏忽乃至麻痹,於是,該有的效率出不來,沒有想到的陷阱和危機卻可能不期而至。而相對的,如果你肯認真做好每一件看來貌不驚人的小事,真正的機遇也許就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