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塊內應配套建設停車場、公交站場、供電、通訊、消防、交通、垃圾轉運、公廁等公共設施。上述設施在地塊開發建設中必須同步建設,並不得挪作他用。
⑩建築間距。
應按重慶市的有關規定和其他相關規定設置建築間距。
指導性指標。
①人口容量。
人口容量指地塊可容納常住人口數量,以每公頃居住用地容納人口數表示。本規劃對各組團的人口容量作如下建議:居住用地的人口容量應小於等於500人/112。
②。
整體建築風格體現古鎮特色,建議建築屋頂使用坡屋頂為主,與古鎮建築相適應,應避免大麵積使用玻璃幕牆和鋁板等現代材料。
③體。
建築體量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希宜,不宜過高過大,應以多層建築為主,高度以6層以下為主,山頭周圍的建築要考慮與山頭高度的協調關係古鎮周邊的建築應符合協調區的要求。
④建築色彩。
新建建築色彩應以灰、白、暗紅、栗色為主。公共建築可以重色為主,體現其在城市中的景觀地位,建築的簷口、陽台、門窗等可運用不同色彩以增加建築的鮮明特色。
產業發展。
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空間分析。
經濟發展水平與階段評價。
豐盛鎮經濟總量雖近年提高較快,但人均?仍然低於全巴南區總體人均水平,還屬欠發達地區。
對2003年各項經濟指標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豐盛鎮仍屬於典型的農業集鎮。
產業空間分析(工)第一產業。
豐盛鎮人口分布有較高程度的耕地依存性,2004年鄉村勞動力資源總計21447人,其中農業從業人數為17024人。鄉鎮農業收入遠遠超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可以認定是以農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階段,其社會特性也以農業文明為主體。
第二產業。
豐盛鎮第二產業相對滯後鄉鎮工業產值與人口、土地、勞動關聯性不大。工業產值起伏較大,沒有形成逐年增力口的態勢。工業一般布置在鎮區及其邊緣,數量少、規模4。均屬技術含量較低的建材加工廠,沒有形成相對成規模的工業片區。
第三產業。
現在第三產業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主要收入以商貿及餐飲業為主,運輸業次之,其他產業收入所占比重較低。其中利用當地綠色無公害蔬菜、食品興辦特色餐館酒樓,總體發展勢態良好餐飲業發展潛力很大;旅遊業也蘊藏著巨大的潛力逐步挖掘天池溫泉生態旅遊資源,在現有基礎上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開發響水湖水庫水上休閑旅遊項目,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經濟發展戰略分區。
根據豐盛鎮的自然生態環境特征及其發展區位優勢,將鎮域劃分為3個經濟區:
西部農副生產生態經濟區。
以雙碑村為中心,包括王家、橋灣、梨坪、石家等5個村在內,是豐盛鎮重要的農副產品。
加工生產區。
中部旅遊及綜合服務生態經濟區。
豐盛鎮是豐盛鎮域經濟騰飛的龍頭、旅遊業發展的關鍵支撐點,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經濟服務中心。
東部旅遊及農業生產生態經濟區。
以油房村為中心,包括橋上村和街村在內的帶狀地區,是豐盛鎮的旅遊發展、農牧業生產及農副產品加工區。
旅遊產業發展與建設。
古鎮旅遊發展戰略。
旅遊發展規劃的目標是以旅遊產業的開發,促進古鎮保護,延續和弘揚傳統文化,恢複古鎮活力,帶動全鎮經濟發展。同時,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並改善居住條件。
旅遊資源概況。
豐盛鎮曆史悠久,境內人文、自然景觀眾多,有三潮水(間歇泉群\出魚洞、紫雲響石(國內少見允打鐵洞、黑風洞、雲封洞等60餘個溶洞,溶洞群允天然楓樹林、響水湖。
畝\12級響水瀑布群等自然景觀資源,還有碉樓、寺、廟、“萬人墳”等具有科考價值的人文景觀資源。眾多旅遊資源分布在由雙河口鎮經豐盛鎮至東泉鎮的道路及木洞鎮至豐盛鎮的道路構成的“丁”字形空間區域內,豐盛鎮位於“丁”字形結構的交叉點上。自北向南分布有紫雲響石景區、古鎮景區、潮洞奇觀景區、觀光農業景區、響水湖景區、紅楓林景區。
古鎮以其豐富的自然、人工、人文景觀成為豐盛鎮域內旅遊資源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