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規律,是泡沬終究要破滅(3)(1 / 3)

在產業結構的問題上尤其值得我們借鑒。亞洲金融危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索羅斯利用了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泡沫,才得以興風作浪大發橫財。

房地產泡沫是這些經濟泡沫裏麵最最嚴重的泡沫。房地產行業有著比較獨特的特點,它不同於其他的產業,一旦這個領域出現泡沫並且破裂的話,對經濟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住房是任何一個國家居民的必然要求,並且房子是不動產,房地產能夠占用大量的資金,如果這個行業出現泡沫的話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我們要抑製房地產泡沫過大,把泡沫控製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如果泡沫過大的話,要堅持采取措施“刺破”,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此外,在彙率上中國必須堅持原則。穩健的資本管製和彙率政策是自身金融穩定的必要前提,我們應該主動對外彙市場進行管理,盡量避免波動,積極防禦熱錢的流入。

記得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寫道:“盡可能少犯錯誤,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塵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犯錯誤的。錯誤猶如一種地心吸力”。亞洲金融危機帶給人很多警示,它暴露了一些國家在高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存在的巨大問題。所幸,我們能從這些錯誤中有所領悟,有所收獲。

東方之珠,黯然失色

20世紀末亞洲金融風暴掃過香港,威力無比。針對於此,香港采取了固定的彙率製度,經濟基本因素保持穩健,但是也不可避免地蒙受了巨大損失。

早在1985年,香港的房地產市場開始複蘇,到了1997年,香港房價上升的幅度驚人,1997年的房價是1985年的10倍,並且在1997年到達頂點後房地產市場開始不穩定,地產價格開始下跌,到了2003年,香港房地產價格下降70%左右,大量的百萬“負翁”誕生,這一輪房地產上漲經過了13年的時間,下跌經過了6年的時間,到了2003年才開始有複蘇的苗頭。

香港的總麵積有1000多平方公裏,人口數量超過了700萬,人均土地麵積不多,能夠開發利用的土地麵積僅僅占到總麵積的30%,土地資源比較緊張。鑒於此,香港政府十分謹慎地開發利用那些可以利用的土地。

房地產在香港是一個比較稀缺的“物種”,被稱之為物業,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概念,在香港人的眼裏,物業不但能夠提供居住的功能,也能夠儲存財富。

20世紀80年代末,不斷上漲的房地產市場改變了人們的消費和投資的習慣。房地產市場的紅火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很多人傾其所有來進行房地產的投資。

這時候,城市化過程不斷加快,香港政府不斷推進城市化建設,興建了很多公共設施,在這個過程當中,房地產市場收益頗大,直接導致了地產價格的上漲。

香港幾十年來的經濟增長,主要得益於過去幾代人的努力和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同時也得益於中國內地持續增長的經濟對香港增添的動力。香港每年的財政收入基本上都有30%左右來自於房地產行業。印花稅和地稅是香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與此同時,香港的很多房地產開發商又是上市公司,他們還能從股市中獲得比較大的收益。在房地產行業火暴的時間裏,很多香港巨型家族企業就誕生於此,並且一個龐大的房地產隊伍也被催生。在高峰時期,香港的700萬人口中,竟有70萬人在做和房地產有關的工作。

房地產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香港大多數銀行的主要業務就是給房地產開發提供貸款,銀行和房地產行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在經濟持續上升的那些年,人們對於房地產的信心隨著財富的儲存而上升,國際熱錢在這時候大量流入,從而帶動了新一輪的房地產升值,房地產的升值反過來又增加了人們的信心。作為一個金融中心來看,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已經消耗掉香港的一部分競爭力,如果香港要發揮它的優勢,房地產價格的降低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20世紀末,香港經濟蓬勃發展,房地產需求加大,但是香港政府並沒有加大土地的供應量。1995年以前,政府建立的房子和私人蓋的房子加起來才不過45萬套,這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到了1996年,如果在香港買房的話,還需要先用150萬港幣購買一個買樓號。1997年,香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特別行政區政府接管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