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道德認為管理動機以營利為目的,也就是說,企業總要賺錢的,對整個社會來說,這是私利,但這種私利不僅不應抑製,反而要大加鼓勵,水漲船高,沒有強大的企業,就沒有國家的富強。同時,企業謀利應該以正當經營的前提,由此引入企業管理動機的倫理道德觀--義利並重。這種倫理道德觀要求企業處理並尊重以下八個方麵:①遵紀守法,不損害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如企業不能靠汙染環境、假冒偽劣、扣克員工工資、偷稅避稅來賺錢。②遵循倫理學的基本原則,在企業與國家、員工和企業、短期與長期等關係中,應做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服從長期利益。③企業管理離不開相關利益者的參與,隻有互惠互利,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關係才能維持下去,互惠互利的最低要求是“不損害他人利益”。④樹立公平觀念,如員工應該有均等錄用、上崗、晉升、獲取報酬,學習提高的機會,消費者應該有均等的獲得產品和服務的機會,供應者應該有均等的提供資源的機會等。⑤誠信原則,是企業管理之本,“誠者不偽,信者不欺”,要求一諾千金,說話算數。⑥尊重人,就是尊重每個人的尊嚴、權利和價值,承認人的差別,因人而異,量力而行,人盡其才。⑦和諧原則,要求企業與利益相關者和睦相處。員工之間團結、友愛、互助,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相互理解,管理者與所有者相互支持,部門之間相互體諒,相互合作。⑧進取原則,就是要大力提倡創新,樂於承擔適度風險,力求腳踏實地,精益求精。
四、管理哲學與管理科學
管理哲學與管理科學之關係用國學思想文化來論述,就是“道”與“術”的結合,管理中的“道”是企業內部的聯係,及發展規律,屬管理哲學範疇,管理中“術”就是企業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道術合一”是現代管理的出發點。各個國家的管理哲學不盡完全相同,因此,管理科學的發展和執行會存在差異。
中國管理哲學基本框架是形儒、內道、重法。形儒,即領導和管理者必須溫文爾雅,謙謙君子,大智若愚,成為一個仁人或智人,有魅力的人。孔子曾曰:“仁義禮智信、恭寬信敏惠,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論語·陽貨》)要成為“仁”者,就應當首先“格物、致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方能“治國,平天下”。要成為領導管理者,關鍵在於充分發揮自身影響力,提高自身素質,正心修身,成為仁人、智人,對部下產生吸引力。內道,即如司馬遷所言:究天下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指企業家能夠把握市場動向,把握企業發展方向,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重法,即管理靠製度、標準、規範化來執行,以“法”治廠,以“術”資法,以“勢”助“法、術”。韓非子說:“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將法、術、勢三者統一,就能使企業走上管理規範之路。
西方的管理哲學,鼓勵個人價值追求,“你能翻多大的跟頭,我就給你搭多大的舞台”,為員工創造一種“自我設計、自我表現、自我創造”的機製。強調規章製度的嚴密性,決策程序的科學性和市場拓進的邏輯性,一是靠技術,二靠組織機構和規模效益。西方管理具有邏輯管理的特點,以防範性為其最基本特點,從而使法治精神體現得非常充分,不留情麵。
日本管理哲學強調“愛社如家”、“團隊精神”、“產業報國”、“以和為貴”,以群體精神爭奪市場。日本式管理具有戰略管理特點,整體謀劃,在頻頻鞠躬的情況下,為自己取得成功而作應有的努力。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由於未能經過科學文化的發展階段,因此,在整體思維過程中,缺乏定量分析、邏輯推進、精神思維和分解思維,而科學管理強調的就是精確、量化、分解、邏輯、規範。兩者從表麵上來看很難統一,隻能通過嚴格、規範的管理去解決這個矛盾,由於企業管理所要解決的根本使命,是對物管理和對人管理的統一,內部控製運行和市場謀略的統一。前者表現為重法和形儒,後者表現為形儒和內道,這樣體現了管理科學發展的階段特征。科學管理階段,重法;行為科學管理階段,形儒;柔性管理和知識經濟階段,形儒和內道。這種管理模式牢牢紮根於傳統文化,因此,隻有不斷創新並吸納西方管理科學文化之精華,實現兩種文化的交融,才能為創立具有中國特點的倫理文化。
從管理科學分析,企業運作實際是企業內部四大流在運作,即由信息流引導人流、物流、資金流的有序運作,從而實現組織目標。而信息流經決策確定方案,決策則由領導者頭腦中價值流、思維和意識所決定,所以領導決策者的思維將決定企業運作的基本邏輯,決策者的思維,價值意識實質就是哲學範疇,管理哲學對管理科學有一定指導作用,管理科學論證管理哲學的正確性
在企業發展的早期,主要是企業內、外資源,如人、財、物、生產要素、製度要素等;發展中期則是運作網絡,包括資金網絡、人才網絡、信息網絡、經貿網絡、技術網絡以及市場網絡等;在企業發展後期,則主要運作企業價值、理念,戰略和決策思維,於此,企業變成戰略型企業,作為企業領導決策者的工作,正如美國決策協會主席儒索說:“一個高層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創造、選擇和管理自己的決策框架”。具體而言,企業家的價值、思維和理念以及決策框架是通過三個階段形成的:第一階段向實踐學習,在實踐中磨煉,積累經驗,求路徑和領悟性。憑著自己的經驗和能力衝出生存危機,進入規模擴張階段。第二階段學習知識,提升自身素養,把握規律,向製度、法規要秩序求規則。當企業的發展已經達到規模擴展階段,企業運作已經不是單單靠個人經驗,而必須依靠製度和標準規範。因此一旦企業做大,企業的決策功能就被分離出來,程序性管理就應當由製度來運作。第三階段學習倫理,成為道德人,向知識要規律,向需求要法則,以謀企業發展之道。這時,企業家必須承擔起他的曆史使命,經濟使命和社會使命,對企業的發展,相關人員的命運,消費者等承擔經濟使命。因此,企業家的影響力非常重要,表現在管理哲學的形成,管理科學的使用。
按照現代科學心理學的觀點,領導者影響力主要有兩大要素構成,即權力影響力和非權力影響力
由傳統、職位、資力所構成的影響力,都不是領導者的現實行為造就的,是外界贈與的。它使人們產生服從感、敬畏感、敬重感,其核心是權力。而品格、才能、知識、情感所構成的非權力影響力,是由領導自身的素質和行為造就的,它與權力沒有直接的關係。即使普通職工如果有了這四條也能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從中產生的是“群眾領袖”。由此可見,最有水平的管理人員,是最善於利用自己非權力影響力因素的人;如果非權力影響力差,就隻能強化權力影響力了。而管理者隻有適當利用權力影響力,主要利用非權力影響力,管理哲學與管理科學的結合,才能進行有效管理。
選擇主要領導管理者,當然必須選拔一流人才;已經成為主要領導者,隻能通過“正心、修身”才有可能成為一流人才。由一流人才創一流管理,形成和諧的人事氛圍,才可能出一流產品,成一流企業。這完全同領導者影響力有密切關係。西方企業選擇領導和雇員,排前十位的重要因素是:①良好的溝通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質,更重要的是要有人際關係和團隊精神;②良好的道德職業,工作要努力,表現要優秀;③較強的適應能力,特別是強調處理問題的靈活性;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⑤有一定的科技知識,會使用現代科技工具;⑥工作責任心強;⑦工作主動性強,能支持同事並提出建設性的意見;⑧有一定的領導和管理能力;⑨誠實可靠,對企業忠誠,可以依賴;⑩有學習熱情,具有不斷進取的求知精神。不願選擇的人是:①陷入人事紛爭;②涉及桃色事件;③有說謊和盜竊行為;④在該出席的場合無故缺勤;⑤對其他人不夠尊重;⑥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⑦缺少敬業精神;⑧說話太多,不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
企業有了優秀的人才隻是擁有人力資源部分,說明該企業具有哲學智慧,能使用管理科學的工具,企業運行總是按一定規律發展,在發展的每個階段,用科學方法運作。眾所周知,企業的生命周期由四個環節構成,即進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但是,有生命力的企業,在第一周期的成長期階段,通過製度、產品、經營方式的創新,又啟動了新一輪周期。當第一輪周期進入衰退期,第二輪周期進入成熟期,由此獲得豐厚利潤增長點,這樣,周期更新將不斷推進企業向前發展。企業每次進入衰退期,都預示著企業麵臨的一種危機,第二輪的成熟期不能如期到來,企業生命周期就會受到威脅,正乃“企業發展,不進則退”
一次危機表明一個經濟周期更新,克服危機過程就是功能創新過程。美國學者N·弗萊姆茲在《增長的痛苦》一書中,提出了成功企業必須依次完成六大使命,從而保證企業不斷增長。這六大使命是:確立市場定位,開發產品和服務,獲取資源,建立經營係統,建立管理係統,構築企業文化。而這六個使命構成企業發展五個環節邏輯關係是:尋找市場力→建立生產係統→健全製度運作流程→形成管理力→構築文化力。顯然,六個使命屬於道,哲學規疇,五個環節屬術,科學方法問題。
企業發展階段特點通常遵循以下邏輯遞進關係:加工型企業→經營型企業→品牌型企業→文化型企業→戰略性企業。達到戰略性企業可算是成功企業,而這些成功企業始終擁有核心競爭力,或在每個階段正麵臨已有競爭力的提升,從而適應更高層次技術競爭的要求,具有表現為下述競爭力的提升:
生產力→經營力,提高企業決策功能;
產品力→市場力,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贏利力→品牌力,增值企業無形資產;
資本力→科技力,提高企業競爭能力;
製度力→文化力,提高企業發展動力。
由此可見,管理哲學是用思維尋找和發現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各種規律性,管理科學就是在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及過程,采用最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兩者合一,就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