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決策必須有高度,高度是一個企業家預見未來的必要條件,所謂登高望遠,提升高度的辦法是多一些精力用於思考、交流和分析問題。柳傳誌稱之為“跳出畫麵看畫”。企業家重要的是抬頭看路,而非埋頭拉車。要有成事心態,永遠給自己樹立必須追趕的榜樣。
五、企業家德性新視角
在創業時,企業家對企業生存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然,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是其才能與機遇的結合,由於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要著重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特別是企業家及高層領導必須自我修煉,學習現代管理知識和古代管理思想文化。並能應用於今後的管理實踐之中。
在現代管理中非常強調高層管理人員(特別是總裁或CEO)的素質與能力,並認為這是企業成敗的關鍵。例如艾柯卡(LeeIacocca)救活了克萊斯勒(Chrysler)公司而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比爾·蓋茨(BillGates)白手起家創辦了微軟(Microsoft)公司成為首富,被人們傳為美談。海爾集團1984年麵臨破產,但在張瑞敏領導下經過數十年打拚,成為家喻戶曉的家電業老大。牛根生創辦蒙牛集團,企業的快速成長被世人所矚目。
國學思想對企業家有德性要求,《周易·乾卦》曾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終日乾乾,歹惕若後,無咎。”意為天道運行周而複始,永無止息,誰也不能阻擋。君子應效法天道,自立自強,不停地奮鬥。君子白天進德修業,晚上反省憂慮,就不會有什麼災害降臨到他身上。從《周易》開始,中國古代思想家就為人們設計出理想的人格模式,其主要內容為天人合一的主客觀理念,剛健有力的積極態度,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仁義禮智的道德修養,不怕困難的堅強意誌,自我節製的變通能力,光明磊落的寬廣胸懷,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剛柔並濟的處世策略等,為現代管理領導者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論語》描繪的君子、聖人就是今天企業家和管理者的人格基礎。
企業家成長的七個階段及每個階段的提高過程:
第一階段,發現目標或領域,擁有自己的企業,開始創業;
第二階段,發現方法,從追求完美到追求效果;
第三階段,發現激勵,從機製激勵到自我激勵;
第四階段,發現品德,從會做事到會做人;
第五階段,發現團隊,從一個人做事到一群人做事;
第六階段,體現使命,從老板過渡到企業家,具有社會責任感;
第七階段,發現接班人,從個人的一生到企業的“永恒”。
在企業生死問題上中國傳統倫理與西方迥然異同,西方自古希臘開始就一直探求靈魂不朽話題,中國哲人們采取理性主義的態度,主張追求德性不朽、功績不朽和思想不朽來超越死亡。這種思想不僅對我們民族進步產生積極影響,還從成功的管理之道角度來論述管理者注重德性修養的重要性。管理者和員工的德性修養不僅是做人“立德”的需要,也是管理企業的必需。在國學文化中,不乏有“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此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壯語,無疑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可以使我們超越有限的人生走向不朽。但我們究竟如何使自己走向不朽呢?國學文化給出的答案是“太上有立德”(《左傳》),即德性生成最為重要。在我們的理解看來,這一思想對搏擊商海的俊才偉傑們應有激勵鞭策作用;對那些還沉湎於利益誘惑的企業管理者們則有指點迷津、端正其思想態度的作用。
李嘉誠“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王石“取名不取利”,王永慶“傳賢不傳親”,柳傳誌講“拐大彎”,所有這些都表達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和對外部世界的看法,而這些東西恰恰是他們成功之道。胡雪岩家有副對聯,上聯是“持家要存厚”,就是在人生中要保持自己的厚道,下聯是“人生要自在”,就是使自己盡興。實際上,每個商人對世界的看法都很獨特,一般人與成功人的差別就是成功人對世界有獨特的看法,也就是有正確哲學觀念。企業家在現代管理中應做三件事:第一,看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就是看人以外的事,看未來的事,看生活經驗以外的事,要通過哲學、知識、科學來研究和掌握這些東西,處理人生有限的經驗和企業無限的增長。第二,算別人算不清的賬,牽涉到價值觀的取舍、感恩、藝術、品位,是一種態度,一種價值的判斷。感恩,是人生價值,是無法量化的,這賬單從經濟上無法算清。第三,做別人不做的事,企業家應追求無我,做戰略,做溝通,將企業與社會、未來發展聯係起來。其實承擔社會責任是現代企業的基本義務,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實質是平衡社會利益和企業利益之間的關係。企業利益是企業的發展動力,社會利益是經濟有序發展的前提。隻有尊重社會“公益”,企業“私益”才能得到社會認可,因此,企業家應看到企業、社會和政府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企業家的德性其實也是企業家的立身哲學,當自己的事業一帆風順之時,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麵對各種紛至遝來的鮮花和掌聲,正確對待各種誘惑。在自己的事業遇到困難和障礙時,應該做到臨危不亂、處變不驚,循序漸進地解決相應的問題。說話容易辦事難,所以這就要求企業家必須具有良好的立身哲學,要形成一個良好的立身哲學,應正確對待“五個視野”。①正確對待財富視野。財富可以使人上天堂,也會把人帶入地獄,所以,企業家要正確對待財富,第一,不能無視法律,現今社會是一個法製社會,任何公民都應嚴格遵守法律。第二,不能無視社會公德,社會中已經約定成俗的各種公德不能違背。第三,不能無視社會責任,維護社會可持續發展是企業家應有的責任。第四,不能無視學習,社會在發展,知識更新應是必然。第五,不能無視人權,人人平等。第六,不能無視事業,不要因自己小有成就而停滯不前,事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②正確對待誘惑的視野。企業家有了財富和社會影響力,各種誘惑就會蜂擁而至,一不留神,就會被這些誘惑拉下水。因此,企業家應正確處理短期利益的誘惑;正確對待政治利益的誘惑、名譽的誘惑、權力的誘惑,以及倫道的誘惑和美色的誘惑。作為企業家,必須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最基本的著眼點就是企業,企業成功了,才能說明企業家的成功,一旦企業失敗,企業家也喪失了立足資本。③正確對待自己的視野。“人貴於自知之明”,對自己的能力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認識自己的經營能力和自己的特長;要認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企業家一帆風順之時,擁到身邊的肯定是各種追捧和誘惑,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時,社會和輿論的關注會給企業家無形的壓力,會讓企業家陷入自身的心理危機。因此,“勝不驕,敗不餒”是企業家必需的立身品質。④正確對待選擇視野。企業家一旦選擇自己的職業,就相當於把自己推進了地獄之門,必須時刻為之奉獻,把自己企業成功的愉悅作為自己的享受。所以,企業家的天職就是奉獻,企業家的使命就是把企業做強做大,企業家的財富積累靠正途,不能靠坑、蒙、拐、騙,企業家創立企業的宗旨在於發展,不是單純賺錢,為了發展就應做好低頭求人的準備。⑤正確對待環境視野。社會大環境是企業家個人的力量所無法左右的,隻能適應這個環境。一個企業的發展還是要看企業自身的內功修煉,但無論麵臨什麼樣的外部環境,企業家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出企業的文化和核心競爭力。
六、企業文化新觀念
跨入21世紀,企業文化已被稱為文化力,文化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內聚人心,外塑形象,使企業形成“上下同欲者勝”的局麵,文化力已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美國管理學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撰文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引起了企業界和管理學界對企業競爭力的高度重視。
政治力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麵:(1)政府政策影響企業命運;(2)政府活動為企業經營開路;(3)政府經濟發展戰略為企業提供發展空間;(4)企業的上層公關為企業發展鋪路。經濟力由人力、財力、物力構成,通常最受企業重視,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崛起和知識經濟的出現,智力資本的重要性使得人們對經濟力的構成有了新的認識。智力資本包括三個部分:①人力資本(優秀員工、優秀團隊);②結構資本(一流的組織結構、一流的數據庫、一流的電腦網絡);③顧客資本(忠誠的顧客關係、合作的協作企業)。物力、財力、智力、知識四大資源並重,已成為經濟力的一種新共識。文化力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從企業實踐中產生的企業文化理論認為,企業文化具有導向作用,使員工明確奮鬥目標,有規範作用(製度、企業價值觀以及風氣、道德的規範作用)、激勵作用、凝聚作用、創新作用、輻射作用。因此,文化力與經濟力、政治力同樣重要,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1.從企業文化功能上看,對內,企業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功能、激勵功能、創新功能,不但可以內聚人心,增強企業的向心力,而且能夠提高員工的目標追求,激發他們潛在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企業目標方向形成巨大的合力,推動企業經營管理和建設發展的全麵工作。經濟力中的物力、財力是由人運作的,而經營理念是運作物力、財力的靈魂。對外,優秀的企業文化是塑造良好企業形象的關鍵。而良好的企業形象,既是開展政府公關,影響政策和贏得政府部門支持,有效發揮政治力作用的利器;又是吸引人才和吸引投資的法寶,有不斷增強經濟力的作用。從對內、對外兩方麵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力不但自身有巨大的力量,而且對增強政治力、經濟力的作用有直接影響。
2.從管理的發展趨勢上看,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管理的火車頭,是企業家的首要任務。一個文化製勝的時代正從未來走來,文化競爭力將變得日益突出。
企業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必須不斷變革,縱觀曆史,立足現實,麵向未來。文化力的變革應遵循四個要素:
1.繼承民族優良文化傳統。荀子的思想“隆禮”、“重法”、“學不可以已”,“隆禮”就是平等對待員工,平衡相關者利益,“重法”就是從製度上形成保障,提倡公司穩定不變的核心價值觀,規範製度、激勵機製、客戶關係及管理體係。“學不可以已”要求建立學習型組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體現了現代企業管理學習的重要性。如果把國學思想各流派及文化理論體係融合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則就概括出“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以和為貴、知人善任、深謀遠慮”五個特點,所以,把各種學派的思想發展過程進行整理,使它與現代管理企業文化相融合是文化變革的基礎。
2.張揚企業自身文化個性。企業文化的個性與共性,是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在企業文化中的具體表現。企業文化的差別,是由企業的發展曆史不同、所處行業不同、產品和服務不同、客戶對象不同、領導者和員工隊伍的素質不同、經營環境不同等內外因素差異決定的。這種個性特色,是企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在進行企業文化變革時,就必須牢牢抓住個性與共性這對矛盾中“個性”這一主要方麵,努力付諸於企業文化的建設實踐。
3.展望企業未來文化走向。在當前中國的企業文化變革中,要特別強調對企業文化未來走向的展望。原因有三,①變革的目的是為了今後更好地建設企業文化,發揮企業文化在經營管理和企業各方麵工作中日益重要的作用,要預見到它在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優勢方麵日益重要的價值;②企業文化本身具有相對穩定性,深度的文化變革不應該過於頻繁,隻有麵向未來、充分把握未來發展方向的變革,才可能使得經過變革的企業文化目標模式長期持久地發揮作用;③社會發展呈現加速的趨勢,各種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企業文化變革如果缺乏足夠的預見性,將難以適應快速多變的內外環境,難免事倍功半,甚至遭到失敗的命運。當然,企業處在經常變化之中,企業文化的變革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個長期動態的平衡過程。但是隻要我們對企業文化本質的了解越深刻,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把握越準確,變革後新確定的企業文化目標模式必然越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4.借鑒世界著名公司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理論誕生地的日本和西方國家,它們很多著名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與更新上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形成了許多適應市場經濟和國際經營的企業理念、企業製度和企業文化物質載體,同樣值得我們中國企業學習和借鑒。例如日本的鬆下公司、豐田公司、索尼公司、三菱公司、美國的IBM公司、HP公司、通用電氣公司、麥當勞公司、杜邦公司、迪斯尼公司、沃爾瑪公司、西南航空公司,它們都不僅是所在行業的經濟巨人,也是企業文化的巨人。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知識經濟的崛起,一批新興的高科技企業也迅速成長,跨入了世界著名企業的行列。這些企業,如美國的微軟公司、思科公司,芬蘭的諾基亞公司,它們的企業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也具有廣泛的借鑒意義。借鑒世界著名公司的企業文化,一是要虛心學習,力求取得“真經”;二是要學以致用,積極借鑒,大膽實踐,不要把人家寶貴的經驗停留在口頭上,更不要束之高閣;三是要注意從國情出發,從本企業實際出發,有所取舍,切記盲目照抄,要使外來的經驗中國化、本企業化;四是要敢於創新,敢於超越,不必亦步亦趨地跟在世界著名企業後麵,要有在企業文化建設上超越世界著名企業的勇氣和抱負。隻有這樣,站在巨人的肩上,中國的企業文化建設和當前的企業文化變革,才能避免低水平重複,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