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人民千辛萬苦,流血流汗,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史。從公元前數世紀到16世紀,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文化最先進的國家,其中包括許多寶貴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經驗,它們經過五千年的積累與提煉構成國學文化思想體係,至今仍在國家和企業管理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何將國學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融合起來,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長補短,殊途同歸”的基礎上,建立有中國特色管理科學體係,是我們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共同的使命。國學思想以道為中心,分八大學派,包括史學、文學和科學,但從管理思想來研究,可歸納為儒家管理思想和兵家管理思想,前者精髓可歸納為“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知人善任”,對現代企業管理、企業文化、人力資源整合有重要的作用;後者則重於管理戰略、決策、戰術方麵,其精髓可歸納為“深謀遠慮,雄才大略,隨機應變”。這兩類思想在其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因此對待國學思想文化,一是要對其進行認真的研究與分析,有些問題還應進行認真的考證;二是因古人受其曆史條件限製,不可能為現代管理問題提供現成答案,要實事求是結合實際加以評價和領悟;三是要聯係實際進行思考,將國學中管理思想與當前具體情況結合起來,特別是史學中的成敗得失,科學裏的方法論,文學中所述的典故和哲理值得借鑒和發揚;四是將批判繼承與創新發展結合起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整合深化。
世界各國的管理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從實踐中來說,西方側重於管理科學和管理實踐,我國側重於管理哲學和管理藝術,要實現國學思想與現代管理的融合,就應當采取“取長補短”的方針,以達到“異途同歸”的目的。為此,我們應從管理普遍性出發,吸收現代管理理論及方法的精華,融入國學管理思想,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適應全球管理本土化,創造出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科學體係。
麵對現實社會道德滑坡,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對於現代管理借用國學思想文化體係具有特殊意義。首先,要讓人明白知恥和感恩的重要性,必須建立相應的文化和製度,孔子曾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孔子以言簡意明的語言,闡明了儒家管理推崇知恥的原因,這就要求管理者用外在的控製(如製度、行為規範)來約束人的外在舉止,用道德的禮儀文化培養人的內在羞恥之心。儒家還認為高明管理者必須善於“道之以德”,也就是以道德價值來實現人的內在控製;“齊之以禮”是以禮儀製度來規範外在舉止。當然儒家也不反對“法治”,“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也是一種控製的選擇手段。但在“德治”,“禮治”與“法治”中,“德治”始終處核心的主導地位。孟子認為“恥之於人大矣”,“人不可以無恥”(《孟子·盡心上》)。管子則將恥與禮、義、廉諸德並稱為“國之四維”,“守國之度,在端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清代思想顧炎武對管子的這一四維學說,更是推崇備至,在他看來:“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日知錄》卷十三)可見,知恥對於我們的人性而言是一道極其重要的道德堤防。一旦堤防塌決,各種惡行醜為必將在自我人生中肆意泛濫,人生就會因此而跌入無所不為、無惡不作的魔道之中。
其次對仁愛感恩的培養,是員工忠誠度生成的最佳手段,是領導管理者以執著的心態投入工作的有效途徑。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很形象地說明了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生活。以感恩心來生活,則感恩別人得到的回報都是善良的。仁愛感恩,將使我們永遠保持健康的精神狀態,完美的人格和不斷進取的信念。德國的哲學家和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卻說:“人類為了使自己更為富足,便從外在環境取用各種東西加入自己的生活中,若不對外來東西心懷感恩,便無法真正使外來東西變為自己所有。”為此,“感恩”或“敬畏”是人類與外麵世界關聯的重要因素。在現代企業中,管理者應感謝員工認真工作為公司創造效益,員工應感謝領導提供工作機會,作為一個企業家更應感謝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所以要回報社會。有首《感謝你》的歌詞真值得頌揚:感謝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謝朝霞捧出了黎明,感謝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謝大地哺育了生靈。感謝母親賜予我的生命,感謝生活贈予友誼愛情,感謝蒼穹蘊藏理想幻夢,感謝時光常留永恒公正……感謝收獲,感謝和平,感謝這一切一切的所有。
儒家提出“修、齊、治、平”,要求先修身,才去談齊家。一個人如果做不到修身、齊家,肯定不會治國、平天下。在現代管理中,國學思想針對“企業家行為特征,企業家隊伍的職業化、製度化,企業家激勵與約束機製,企業家與企業信用,企業家價值觀,企業家與企業文化,企業家個人學習、組織學習與企業創新”,值得借鑒。作為一個企業家既要造就自己,也要造就別人。企業最重要的社會責任應該是教育和培養員工,剛剛進入企業的員工,可能是畢業後走向社會不久的青年,他們在企業中不僅可以經受鍛煉、增長技能,而且可能接受良好的價值觀的影響,這些對於年輕一代員工將來成長為職業的精英人才非常重要,企業所承擔的教育責任不比學校少。有責任感的人不管在哪都有責任感,沒有責任感的人在哪都沒有責任感。企業家開展公益事業,是在為他人盡一份力,同時也培養了員工的社會責任感。
一、現代企業發展新思路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總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這種過程無法割斷。國學思想的明理知法創下了無量的功德,在曆史的長河中總能給我們借鑒和啟迪。運用萬經之王的老子《道德經》,培養道德品格與心靈,必須深刻領會:做小事靠術,成大事靠德。運用五經之道的《易經》培養天人合一思維觀,尋求方法應符合自然規律的聰明才智,物極必反,違背自然,必遭自然懲罰。《易經》認為吉凶禍福是一種因果關係,“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係辭·上傳》)。運用修齊治平的《大學》、《中庸》、《論語》精神,塑造儒者風範,培養愛國愛民的賢才,在企業發展中始終堅持義與利統一,可持續發展。使用醫典之祖的《黃帝內經》,繼承發揚傳統醫學,確立正確的生命觀,造就生命科學人才,珍惜生命,可維護員工身心健康。現代企業的發展,可以說,思想決定高度,思路決定出路。
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表現是:一是高投入,低產出,結果是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付出了高昂的資源投入代價;二是高消耗,低效率,我國單位GDP產出的能耗和物耗水平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三是高排放、高汙染,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造成生態係統的整體功能下降,生態環境出現惡化的趨勢。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勢必影響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影響國家經濟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影響長遠發展。為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著力抓好幾個重要方麵:①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開發對經濟集約化增長有重大作用的關鍵技術,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有區別、有重點地繼續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②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重組,利用現有企業技術改造,立足現有基礎,注重盤活用好有限資產,將企業技術水平與優化現有資源配置結合起來。③推動能源節約和合理利用,實行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要位置上,明確行業中節能降耗的標準、目標和政策措施,加強礦產資源有序開發,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在全社會形成節約意識和風氣,投入於節約型社會行列。④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經濟活動,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模式,采用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⑤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據世界銀行估算,1995年我國空氣和水汙染造成的損失占當年GDP的8%,據中科院專家測算,2003年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占GDP的15%,2006年近20%,高排放、高汙染狀況對人民健康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
2007年“五一”黃金周時太湖藍藻爆發,以致無錫市自來水無法正常飲用,震驚全國。藍藻泛濫,完全是工業汙染所致。太湖沿岸化工企業林立,汙水排放沒有監控,造成太湖水呈現嚴重的富營養化,平均氮、磷含量分別高於標準10倍以上。近兩年,太湖流域工業和生活汙染源水排放量年達53億噸,而汙水處理率僅為30%左右,汙染物總量已遠遠超過流域水環境承載能力。太湖汙染僅僅是中國水係汙染的一個縮影,2005年7月,環保總局負責人潘嶽局長很沉痛地透露,目前國內水係汙染已經逼近危險臨界點,全國七大江河大小支流幾乎全部壞死。據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稱,在全球20個城市最嚴重汙染中,中國就占16座。伴隨著經濟成功的同時,環境汙染的嚴重程度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地步。《鳳凰周刊》披露:2008年中國奧運會逼近,美國奧委會正在考慮,是否要為美國運動員配備活性碳空氣過濾麵罩。在高能耗方麵,據《能源》雜誌報道:中國消耗了全球石油總消費量的8%,原煤的40%,粗鋼的32%,氧化鋁的25%,水泥的48%,玻璃的33%,化肥的30%。由於資源消耗過快,我國主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已由1990年的5%上升到2007年的55%,並且這種趨勢還在發展。中國的高能耗,成為全球能源緊張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能耗的背後,能源利用率極低,我國現有各類電動機總功率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以上;載貨汽車每百噸公裏油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50%以上,單位建築麵積取暖耗能相當於氣候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以上。
由於自然環境的惡化,生態係統的破壞,一方麵受到了自然的報複,另一方麵國際形象指數驟然下降。2005年夏天,魚米之鄉的洞庭湖地區,20億隻老鼠輪番向人類發起集團衝鋒,所到之處吃光一切,湖濱的村民有的甚至不得不向後撤出幾公裏,把家園讓給老鼠來做主人。究其原因,顯然是人類大肆捕殺老鼠的天敵蛇和貓頭鷹,當它們消滅得差不多時,老鼠便瘋狂地繁殖擴軍,直到使人類自食其果。2007年8月《中國環保問題》統計資料顯示:3億農民喝不到幹淨水;4億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鮮空氣;1/3國土被酸雨覆蓋,40%江河喪失使用功能……卻看國際形象調查機構研究中心2007年的報道:世界各國對中國抱有好感程度,美國為42%,英國為49%,西班牙為43%,德國為34%,意大利為27%,顯然不到一半,而這些數字還在下降。麵對殘酷的現實,發展必須遵循老子所說“道法自然”,天地人合一。為此,政府倡導的科學發展觀,和諧發展應是所有企業的指南針。
首先要防治水汙染,保護水資源;其次是削減汙染排放總量;最後是推行清潔生產,綠色GDP。溫家寶2007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的奮鬥目標是,讓人民群眾喝上幹淨水,呼吸清新空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這不僅是政府社會的責任,更應有企業的責任。這既是國家的政策,更是企業家對外部環境重要因素的認識,企業家必須調整自身企業發展戰略,確定新的思路。
企業發展首先應是遵循國家政策規律等大環境的要求,其次應調整企業內部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創新,適應外界環境而求得生存。清末大儒嚴複在翻譯達爾文進化論時,用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八個字來闡述,說明了物種能否生存不在於該物種是否優秀,而在於是否能適應自然生存條件,能適應的則生存,不適應的就滅種。為此,企業最重要的戰略思路是選擇自己的定位,也就是選擇自己在什麼環境生存。當環境改變時,再偉大的企業也難逃衰敗的命運。企業應因時製宜,謀定而動,企業形態各異,戰略和管理模式不同,許多人認為企業的管理方式會有一定的進化軌跡,例如說,管理越來越民主,決策越來越分散,信息越來越透明等。但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這不是必然現象,成敗最終還是取決於企業的自身生存能力。
“進化論”告訴我們,因為環境造就了千變萬化的物種;同樣的道理,人類社會在全球化、科技化的影響下,也會越來越複雜,也會出現千奇百怪的管理形態與產業形態。當領導者看到新的管理方式或新的業態出現時,不應該趨之若鶩地去學習,而是應注意整個產業的環境是否也在改變。當產業環境改變時,僅調整戰略或管理模式是沒有用的。從“進化論”的立場來看,企業經營最大的困難在於明知道要改變,卻無法改變。毋庸置疑,企業想要選擇環境,但是,環境也會選擇企業。因此企業必須根據政策法規等環境的變化徹底改變自己的思維與定位。
就企業內部發展思路而論,關於現代企業長盛不衰有6個基本理論:①如果遠景核心價值觀,戰略目標和業務鏈,核心業務、核心競爭力不匹配,則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②如果不把上述三層業務鏈納入平衡管理軌道,則持續繁榮也是不可能的。③如果不在核心業務上集中力量,形成比較競爭優勢,而是到處出擊,則企業將麵臨資金鏈壓力,可能會有崩盤危機。④如果核心業務不能在產品、環境、客戶獲得比較競爭優勢,則企業將麵臨對手攻擊,導致衰亡。⑤如果業務開展不建立在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則持續的增長將不可能。⑥如果目前繁榮不是建立於內在的能力上,則當外在支撐失去之時,便是企業衰亡之日。
二、人力資源新視野
人是管理中的第一要素,現代企業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近年來隨著托馬斯·弗裏德曼的《世界是平的》,阿爾溫·托夫勒的《財富革命》,大前研一的《專家主義》、《全球新舞台》,克裏斯·安德森《長尾理論》等的發表,這些大師們不約而同地強調一個特征:互聯網改造世界,形成一片大家都比較陌生的新大陸。在這個新大陸中推動世界運轉的,不再是國家之間或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個體之間的競爭。優秀人才之間的競爭轉瞬之間便能改寫世界地圖,充分說明了人力資源突出重要。許多西方管理科學家都在研究人力資源的管理問題,包括人員招募、選拔、培訓,並采取各種手段來留住人才。企業家不但要學習現代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也應當重視運用國學思想使用人才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