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2 / 3)

綜觀百年企業長壽的秘密,除不斷開拓創新之外,關鍵的理念是義和利的統一,道和德的統一,智與謀的統一,保持與利益相關者的長期合作期望,可以用博弈論對高質量企業加以理念深化。企業的效用是市場價值最大化,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獲得生存和發展,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礎,所得利潤一方麵用於企業發展或再生產,另一方麵用於社會,得到社會的支持。這種理念對現代企業家尤其重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加以說明。

一、企業生存離不開環境

企業成長實際上是對環境的良好適應。現在競爭理論認為,企業競爭類似於生物進化過程,隻有適應環境的物種才能得到生存,並逐步確立起在生物圈中的核心地位,為此,企業需要在商業生態係統中建立卓越的價值,使得商業生態係統內的客戶、供應商、產品和服務以及各類組織之間建立起和諧而共存的關係。為了促進企業的持續成長,企業需要在競爭中根據環境和自身資源製定有效的戰略規劃,通過戰略實施,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生態圈,在企業生態環境中創造有協作能力的環境生態秩序,讓各種資源在生態環境中能夠和諧共生,促進各種資源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從而保持自身在生態圈的核心地位,同時又能建立起生態圈企業充滿活力的共生發展模式。

企業建立共生商業生態環境的經營理念就是要確立構建和諧的內外部環境意識,主要體現在積極構建外部和諧的環境和內部以人為本的人文環境:

第一,建立一個利益共享的平台及可靠的共生網絡,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合作,發揮各企業的優勢和長處。市場經濟是開放的、競爭的、法製的經濟,它的主導方麵能夠激發人們的競爭意識、開拓意識和效率意識。同時它又伴有趨利性的弱點,容易一切向錢看,見利忘義。因此,要想形成強有力的聯盟,確立在生態圈中的穩定地位就必須采取共贏的理念,創造和諧的環境。

第二,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創造企業內部和諧的人力資源成長環境。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的開發要尊重人、關愛人、激勵人。然而,現實中仍然有很多企業往往由於人才觀的狹隘,造成在資源分配和職業發展中浪費人力資源。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以人本身所具有的“個性化”來廣泛地理解“尊重人才”,以此來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內部環境,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二、企業發展離不開自身的德行

社會和諧要求企業注重誠信,企業誠信是指企業在市場交易活動中對客戶履行交易時的承諾。誠信是建立企業和環境之間良好溝通的基礎,也是企業品牌樹立的基本保證,一個具有誠信意識的企業,在環境中整合各種資源的能力要比一個缺乏誠信的企業更具優勢。

企業對誠信問題的漠視主要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市場規則的不健全有關。實際上,缺乏誠信是企業發展短視的體現,嚴重影響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誠信是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的基礎,為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打造社會和諧的誠信體係:

其一,建立和強化企業自身誠信製度,積極打造企業誠信品牌。企業主要經營者應率先垂範,確立牢固的誠信觀念且身體力行。企業必須具有正確的經營目的,運用合法的競爭手段,致力於倡導、組織員工全力打造企業誠信品牌,深刻認識誠信品牌也是企業重要的資產。

其二,建立企業內部客戶或供應鏈的誠信風險管理體係,形成企業之間相互監督和防範誠信風險觸發,避免資源浪費,避免影響企業的正常發展。企業建立誠信風險防範體係一方麵能夠強化自身企業的誠信意識,另一方麵可以讓不誠信的企業為此付出代價,讓它意識到誠信與競爭優勢之間強烈的相互關係,推動整個社會的企業誠信建設。

其三,當然企業誠信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一方麵要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各相關部門參與的、具有權威性的、規範性的、覆蓋所有企業的社會誠信體係。從監管製度入手,解決“貓不捉老鼠的問題”。另一方麵是全社會動員,著力構築社會誠信體係,比如:大力營建社會誠信氛圍,培育社會誠信意識;營造、整治企業誠信環境;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三、企業與社會的和諧關係

社會和諧引導企業建立與環境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關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求企業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續發展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實現企業經營目標,提高企業市場地位,又有要保持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避免因為企業行為而導致的環境汙染和破壞,資源損耗和枯竭,生態係統的失衡及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當今企業可持續發展及綠色經濟不斷成長已成為世界主流,可持續發展亦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根本指針。

作為經濟最根本元素的企業,隻有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指導方針和目標,才能推出有利於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實際舉措,才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因此,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整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企業在競爭中要心存發展,保護未來擴張的經營環境,始終保持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這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心,有社會責任感,企業才能保持持續的盈利增長,保證企業長盛不衰。現將社會責任與相關者利益對企業發展的關係用數理方法作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