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微弱的光芒,帶來向上的力量(1)(3 / 3)

蕭紅的一生都在逃離父權、夫權。她受男性的壓迫太重,幾乎沒有任何人生自由,她被父親的鄙夷與冷漠所傷害,這些都令她對這樣一個社會現狀深惡痛絕。所以,蕭紅理所當然地舉起了“女權”的旗幟。

丁玲雖與她稍有差異,卻也最終是以手中的筆,高舉起了這一盞“明亮”的燈籠,用自己所能用的方法,去照亮更多被罩在夜幕中的人。

與丁玲的激進女權寫作色彩相比,蕭紅的作品視角更尖銳,創作手法也更犀利。她表達出了一種女性的絕望,力圖喚醒人們心中的這女權意識。

蕭紅本人就深受父權主義的壓迫,致使她身心卻受了極大的摧殘。在懷孕的時候被父親與丈夫雙雙拋棄,遇到蕭軍後長期生活在一起,又被控製於夫權之下,最後還受盡別人的冷眼、鄙夷和嘲諷。她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底下,而這些眼光則帶著令人難以接受的色彩。

她之所以會遭遇這些苦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她試圖衝出這樣一個一般人已習已為常的枷鎖。她的女權意識太強,她太需要獲得尊重與愛護。

蕭紅愛自由,她不斷地想追求自我,可在這樣一種社會環境下,又受到時代的局限,因而不夠獨立……她受製於個人感情的小世界,十分痛苦,在這種痛苦中,她的女權意識覺醒,因而她的文字也蘊含了更深刻的內容。

與蕭紅不同,丁玲則是因為從小深受頗具女權意識的母親的影響,又從小失父,所以有著新銳的女權意識。她受的迫害不夠深重,加之從小受到了這樣“自由”的生活環境的影響,所以她的女權意識,不像蕭紅那樣有著切膚之痛。

丁玲看到生活在封建思想下的女人們,她們的血肉和思想一點點地被腐蝕,“自我”被一點點地吞噬,被社會與男人們用殺人不見血的方式扼殺,她很擔憂,於是寫了一篇名為“我在霞村的時候”的文字,提出了對男權文化的抗議。

在這一片女權的星空下,兩個人雖然有著區別,但也有著靈魂上的共通。通過與丁玲進行對比,可以看到蕭紅獨特的女權主義視角和她獨特的靈魂的表現。

丁玲在1942年寫過一篇文章,叫“三八節有感”,這篇文章評論了當時存在於延安的男女不平等的情況,這書差點讓她命喪異鄉,所以從此以後,丁玲收斂了自己那鋒芒畢露的女權意識。

蕭紅則一直到最後都還堅持女權意識。她是喜歡愛情的,也是喜歡浪漫的,她也想要安樂永久的幸福。可是在人生路途中,她經曆了太多不如意的風景,她因為對父權、夫權對女人的傷害有著切身體驗,所以也不會這麼容易放棄與忘懷。

正是因為過去的點點滴滴,彙聚成了她想要“女性解放”的毅力與信心,她相信同樣深受其害的人終究會覺醒,會站起來。在當時,她能清晰感受到男性意識對女性的圍剿,於是她便更加堅定了繼續創作的決心,堅定了女性視角的寫作立場,最終創作出《小城三月》及《呼蘭河傳》等具有女性色彩、充滿女性意識的著作。

正是這樣的人生經曆和人生抉擇,還有這一部部優秀的具有女性色彩的作品,才讓後人將她銘記於心。這樣一個愛自由又有思想,不斷被生活打敗又不斷勇敢前行的她,她的人生,其實也就是一部女性解放史。她的人生與作品,就是對那同一片星空下的人,給出的一種雖不圓滿卻值得深思的答案。

一串淒婉的歌謠——《呼蘭河傳》

在蕭紅最後的人生中,寫下了這麼一曲淒婉的歌謠——《呼蘭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