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仿佛有著與生俱來的才情,她洞察入微、筆觸細膩、善於思考,卻又有點叛逆,她有主見,也一直在找愛的永恒的精神家園。可惜,她的一生卻處處空留遺憾,每一次都勇敢追求,每一次都隻能得到殘破的結局。她一生跟了三個男人,卻未能成就一段佳話。
其實這也正表現出了她的內心向往,還有那與眾不同如熱火般“紅玫瑰”的選擇。這種焚燒生命般地活著的方式,終究給她的人生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與她同樣愛情坎坷的張愛玲則對愛情堅貞執著,可惜“白玫瑰”也不得好,她那悲天憫人的性格以及最後的結局……用淒涼來形容也再貼切不過。
白玫瑰的張愛玲,紅玫瑰的蕭紅。兩人的不同之處,正如在愛情上,一個忠貞執著,一個主動熱情。有人說蕭紅是因為害怕孤獨,所以才習慣依賴,不斷地尋找與開始。在性格上,張愛玲則成功把自己困在了自己所編織的矛盾裏……相比之下,蕭紅更能拿得起放得下。
這就是白玫瑰與紅玫瑰。
兩人結局相似,而人生軌跡卻又有所不同。對比這兩位才華橫溢的悲情女子的人生之路,確實是蕭紅的生活更顯得恣意而放縱。
她的放縱並非在於過度“解放”自己,她有她的追求,有她的渴望,她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放棄從絕望裏生出希望來。她那一句“我將與藍天碧水共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最多也隻是不甘,不甘如此而已……
正因為有這樣堅毅果敢的心,於是,就連她的作品也跟著覺醒起來。
她用自己的方式,在創作中救贖了自己。
洪流般的史書中,白玫瑰與紅玫瑰,尤其是蕭紅這一朵熱烈的玫瑰,終究是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筆非凡的精神財富。
仰望著同一片星空——蕭紅與丁玲
若把蕭紅生活的那個時期比喻成蒙著幕布的星夜,那麼,蕭紅就是這片星空下極少數點著燈籠仰望這片星空的人之一。
作為生活在父權壓迫下的人,蕭紅從小就因女子的身份受父親冷眼相待,她的出生帶來的並非是愉悅,而是失望。從少不更事時起,她就承受著各種冷漠與不被待見,這種心情是從未經曆過的人難以理解的。
蕭紅的壓抑並沒能因年齡的增長而消退,反而因為弟弟們的出生,使她陷入了一種更為尷尬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之下,蕭紅逐漸生出了“反叛”的心理。
她憎恨這個世界對男子的重視、對女子的輕視,她覺得男女就應該是平等的,沒有人可以因性別而輕視誰,蕭紅的“女權主義”就這樣萌芽了。
而在這個時代,還有另外一個與她一樣提著燈籠看星空的女人。
丁玲也是一個頗具“主權”思想的女子。她與蕭紅的想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大約也正是因為她的存在,所以在這樣一種社會環境下,蕭紅才不會顯得那麼孤單。
丁玲從小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她的母親對她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那個年代,人們主張“女子無才便是德”,可她的母親卻格外有主見,讓她對這個世界有了獨特的看法和體驗。這些獨特的體驗,直接讓她產生了這種朦朦朧朧的意識——縱然是女子,也能夠主宰自己的人生。
蕭紅在婚姻大事上是逃過婚的,這種行為在當時十分離經叛道,足夠顯現出她的“自主”。而在這一件大事上,丁玲也是這麼幹的。她也以無比堅定的態度,解除了祖母對她和表哥的包辦婚姻,用自己的行動,投入到了這如火如荼的女權運動中去。
在這女子受盡父權折磨的時代,作為兩個“女權”意識的喚醒者、號召者,蕭紅與丁玲應該算是“誌同道合”的,用仰望著同一片星空來比喻,當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