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言學是近二三十年來興起的一個語言學流派,它是在對生成語法的批判與反動中成長起來的,這一流派自產生以來發展迅速,引起國際語言學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已經成長為主導語言學研究風尚的主流學派。範疇、原型、隱喻、轉喻、意象圖式、象似性等認知語言學的核心概念引導著當今語言學研究的新潮流。認知語言學引入我國後,為漢語學界所重視,學界同仁將該理論與漢語研究,特別是現代漢語的研究相結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長期以來,漢語史學界存在著重事實、輕理論的傾向,以至於在很多問題上難有突破。本書嚐試將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與中古漢語判斷句的研究相結合,在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下審視語言事實,解析語言現象產生的原因,總結語言現象發展演化的規律,可以說是一次有益的嚐試。比如,判斷句的界定問題是一個難題,本書借助範疇化的原型理論較為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根據範疇理論,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形成各種範疇,範疇與範疇之間是非離散的,範疇之間的邊界是模糊的。範疇內部各成員依據家族象似性聚合起來,各成員根據典型性的不同而處於不同的地位。長期以來人們對判斷句的範圍有著不同的看法,名詞性成分作謂語和表達等同類屬關係的句子是判斷句沒有異議,但是有些謂詞性成分作謂語的句子和語義關係較複雜的句子是否是判斷句?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存有爭議,在古代漢語教學中也是使教師和學生感到特別困惑,而用範疇化的原型理論來說明就迎刃而解了:名詞性成分作謂語和表達等同類屬關係的句子是典型判斷句,在此基礎上有擴展用法的句子是非典型的判斷句。有了這個界定原則,我們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語料,分析語料,展開對判斷句相關問題的解讀和研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