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民俗旅遊區的開發模式與經營管理(1 / 3)

第一節民俗旅遊的研究方法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高品位、高參與性的文化旅遊。對民俗旅遊資源本身而言,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鮮明的、突出的民族性和獨特性,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新鮮感。它的魅力就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旅遊事業的日益發展,各個曆史時期、各個民族的民間古老文化和傳統風俗的形式再現,更能迎合和滿足現代社會人們求新、求異、求知、求同和尋根的心理需求。對旅遊者而言,他們可以通過觀看、參與甚至品賞各種民俗事象,了解、探討、研究這些民俗事象所蘊藏著的代表某個國家、某個地域或某個民族的文化形態、曆史傳統、生活方式、美學情趣及其藝術取向。因此,民俗旅遊資源的特點和旅遊者的需求趨勢,決定了民俗旅遊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深受大眾青睞的旅遊形式。然而,長期以來,民俗旅遊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盡管近年來這種狀況得到了初步的改觀,但中國豐富的民俗旅遊資源與民俗旅遊發展的廣闊前景並不相稱。在民俗旅遊開發問題上,成功的範例更是寥寥無幾。究其原因,首先就在於對其開發方法缺少研究,缺乏理論支撐。因此,有必要在這一問題上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調查法

調查法應用於民俗旅遊開發研究,是指運用一係列係統的調查方法和調查技術,有步驟地對民俗旅遊開發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考察,以便收集有利於開發的第一手資料,為開發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當然,其調查的範圍是極其廣泛的,不僅包括對民俗特色旅遊資源的調查,還包括對將要開發的民俗點的區位條件、自然環境、人文和社會環境、市場前景以及在開發過程中可能對潛在遊客滿意度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的調查等。

(一)旅遊資源的調查

調查是旅遊開發的前提。實踐證明,隻有對民俗旅遊資源的“家底”進行徹底的、深入的調查,了解掌握其可應用的廣度與深度,才有可能進行開發建設。民俗旅遊資源的調查可分為兩步,第一步是與廣大的民俗學工作者合作,對區域內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動進行普查和重點調查,發掘第一手民俗資源;第二步是對調查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出適合於開展旅遊活動的民俗旅遊資源。這裏需要注意的是:民俗旅遊資源是指民俗資源中那些能為旅遊業所利用,能吸引旅遊者的民俗因素和事象。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民俗資源都是民俗旅遊資源,隻有那些積極的、健康的、有吸引力的才能稱為民俗旅遊資源。在調查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收集原始資料

現有各種有關民俗旅遊資源的原始資料,可以從各種報告、典籍中獲取。

2進行野外調研

野外實地調查,通過親身體驗,核實第二手資料的準確性和補充其欠缺,同時可對將要開發的旅遊區的內部和外部環境有一係列的認識,為正確決策提供依據。

3采用現代科技手段

現代科技手段是指利用照相機、攝影機、計算機乃至飛機、衛星等高科技設備,獲取和分析所需的資料。

4進行室內預測

室內預測是利用已有的各種資料對民俗旅遊資源的分布、未來發展、市場需求等情況進行預期,以便對開發區的民俗旅遊資源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為開發決策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旅遊市場的調查

旅遊市場調查是指對旅遊區目標、客源、類型進行調查和預測,即根據市場學原理運用各種信息和資料,通過各種調查和研究方法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預測旅遊區開發規劃實施過程中、實施完成以後該旅遊區產品的需求情況和變化趨勢,從而為旅遊區的開發和規劃以及今後的經營管理提供信息,幫助決策者了解環境,分析問題,製定旅遊區開發的策略。民俗風情旅遊市場是旅遊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民俗風情旅遊消費者和民俗風情旅遊供給者之間的紐帶,是商品化民俗風情旅遊活動的交換場所,也是民俗風情旅遊活動和商品交換關係的總和。“民俗旅遊是大有可為的”這個結論就是建立在對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得出來的,這是一個大背景。

(三)開發過程的調查

開發過程的調查主要指利用各種具體的調查方法對民俗風情旅遊景區(點)開發的可行性、優劣性的分析和論證,對潛在遊客及滿意度的調查和征詢等。總之,是利用調查法對開發過程中的一係列問題予以最優化的解決。另外,在調查的實施過程中,還可綜合運用訪談法、問卷法、觀察法、實驗法等,並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進行運用。

二、比較法

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滲透於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各個領域,滲透於各個民族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之中。要將這些豐富多彩、紛繁複雜的民俗事象及其載體區分出來、挖掘出來,就需要人們運用比較的方法對它們加以分辨,找出各種民俗的特色及相互之間的聯係,從而為民俗旅遊的開發創造條件。

(一)相似比較

相似比較有兩層含義:一是對現象相似或本質相似或現象與本質均相似的民俗事象進行考察、分析、比較,以期找出兩種民俗內在所共有的文化內涵,達到兩者的文化認同。民俗學和民間文學“中心起源說”和“心理共同說”就是這樣得出的。如雲南通海地區流傳的“高台”藝術(流傳於雲南通海一帶的民間藝術。台高4m多,民間藝人將一根鐵管,根據造型需要加以彎折作為骨架,雕塑成各種龍、鳳、鶴、蛇、花、牛、馬等動物造型,然後由3~5歲的幼童裝扮成戲劇中的各種人物,置於相應部位。其造型精巧,優美生動,常在春節花會間進行表演)與陝西、甘肅部分地區流傳的“芯子”,孤立起來看,一個在雲南,一個在陝西、甘肅,似乎毫無聯係;但通過對這兩種相類似的民俗事象進行分析比較,即可發現,這種民間藝術的發源地都在南京。這兩者是在明代隨著戰爭和民眾的遷徙,被帶到不同地區並保存和流傳下來的。通過這種分析,可知這是同一種文化內涵的兩種分支,因此可以確定“高台”與“芯子”之間的“親屬關係”,這種關係的確立是有重要意義的。在民俗旅遊的開發中,可以利用這一方法,找出民俗旅遊文化之中的內在“親屬關係”,為民俗旅遊的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旅遊心理學也認為,兩種知覺對象如果相似,易為人們知覺,並樂於接受,這就是“求似”心理。旅遊者看到似曾相識的民俗事象,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同自身聯係起來,產生一種親切感,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這對僑居異域的華人來說,往往會激發起強烈的歸屬感、民族感和愛國心。對這類旅遊對象,民俗事象的設計、表演要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滿足遊客“尋根求源”的欲望。尋根遊、祭拜遊、朝聖遊等都屬於這一類。相似比較的第二層含義是對已經存在的相類似的民俗旅遊景點進行考察比較。不少企事業單位或個人對相似比較的這一層含義領悟不夠,從而導致重複建設,造成嚴重浪費。如1993年的“西遊記娛樂宮”熱,僅當年全國就建成超過40座(現在還有十幾座正在或正準備上馬),從而造成巨額虧損。此外,一些民俗村、文化村的重複模仿建設更是屢見不鮮。這些成功或失敗的例子都說明,在民俗旅遊區開發前對相似景點進行比較的重要性。隻有通過對同類型景點的比較,吸取它們的經驗教訓,才能得出可行的結論。

(二)相異比較

相異比較也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對完全不同的民俗事象進行分析比較,摒棄雷同部分,尋求自己的特色性內涵,並依據這種特色,開發出適合於人們求奇、求異心理的旅遊產品。民俗的形式和內容都是豐富多樣、異彩紛呈的,所謂的“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民俗是一種群體性的文化創造成果,是在民族或社會曆史的發展過程中,一定的社會群體為應對各種環境、滿足各種需要而不斷積累起來的一種社會創造物,是沒有個人版權的群眾文化積澱。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屬性品格、動態積累品格、曆史傳承品格和地域變異、階級階層變異等多種品格;它是一種始終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其載體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類本身。民俗的這種多品格特性,正好與現代人們旅遊的心理需求相合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民俗,如果其民族品格越鮮明,原始氣味越濃烈,曆史氛圍越厚重,地方差異越大,生活氣息越足,就越能吸引異國他鄉的遊客。因此,對這類旅遊對象來說,民俗事象的設計、表演,要越特異越好;對於民俗設施則是宜舊不宜新,宜拙不宜麗。但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違反民族政策,不要做出有損民族形象和傷害民族感情的事情。利用相異比較取得成功的範例有美國的“丹麥城”——索爾汶、日本的明治村,還有位於大洋洲(澳洲)西南太平洋中心斐濟的古代文化村等。相異比較的第二層含義是對相異景點的比較。這一方麵可以吸取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另一方麵則可以發現準備開發的景區(點)與其他景區(點)的關係,以便做到“互衝則改易之,互補則合作之”。如建於美國佛羅裏達州奧蘭多市的“錦繡中華”園,本想借迪斯尼樂園這條“大船”出海,然而卻並沒有考慮到兩者之間所存在的競爭衝突,最終導致越辦越冷清的悲慘結局。所有這些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再次說明,在開發民俗旅遊資源時,務必要根據比較來構思、決策未來景區(點)的模型(模式),以便與其他景點進行合作,對產品進行組合,並共同推向市場。

當然,相似比較與相異比較並不是對立的,相反卻是相通的。在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相似與相異比較常是並肩而行的,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挖掘區域的特色性資源,采取合理的開發策略,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綜合法

旅遊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邊緣學科,客觀上它一開始就是在綜合和借鑒其他相鄰或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產生的,即用相鄰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旅遊學的具體問題。綜合法應用於民俗旅遊開發的具體實踐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綜合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旅遊資源的評價

民俗類旅遊資源的開發與評價是一項具體的操作工序,需要民俗學、旅遊學、文化學、統計學、社會學、環境學、曆史學等多學科方法的綜合應用。

1分等定級法

利用調查得來的各種民俗旅遊資料,按特色性、原始性、可開發性、品味與規模等評價標準,將民俗旅遊資源劃分成若幹層次和等級。如按民俗的價值及存留狀況,可分為世界級、國家級、省級、縣級四個層次。依據這個等級層次,便可確定開發的先後順序及開發的價值等。

2層次分析法

該方法由美國運算專家A.Lparty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在我國,本方法則主要由原北京大學的陳傳康、中山大學的保繼剛等旅遊地理學家最早提出並率先使用。其基本思路是在進行旅遊資源評價時,將幾項主要標準按其隸屬關係劃分成不同層次的因子,下一層因子是上一層因子的具體化,然後對各因子用權重值加以量化,以得分數值的高低作為吸引旅遊者大小和開發先後的依據。對民俗旅遊的開發,則可采取奇特度、知名度、區位便達度、原始度、人情度等幾個因素進行綜合評價。

3模糊數學法

這種方法由美國控製論專家紮德(L.A.Zadeh)於1965年創立,是一門運用數學方法研究和處理具有“模糊性”現象的數學。由於民俗旅遊資源具有明顯的社會性,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風俗習慣,不能僅憑某一標準就確定孰優孰劣,因而帶有顯著的不確定性或模糊性。這種方法基本上是與層次分析法一致的,但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因為它把旅遊業視為一個複雜的模糊因素集,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過程。它從定性研究入手,對民俗旅遊資源作出全麵考察,以此確立評價指標體係和各權值,然後對各等級的指標體係的權值進行定量分析,形成評價值,最終根據指標集與評價集聯合打分,確定出各項民俗旅遊資源的平均值,形成對該資源的整體評價結論。此外,經常應用的研究方法還有專家評估的特爾菲法、利用數學原理設置的各種模型法等。但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種方法的使用都不是孤立的,不是單獨使用某一種方法就可以解決整個旅遊資源評價的所有問題。事實上,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不足與缺憾,需要從多角度、利用多種方法進行綜合考察,才能達到真正的預測效果。如某地有著非常原始、奇特的民俗風情,但這個地方卻長期處於戰亂、疾病流行狀態,如果用某一種方法進行研究,就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另外,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某些原來吸引力很強的民俗旅遊資源的價值也必然下降,有的甚至完全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因此無論采取哪些方法所得出的結論,都是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範圍的結論。這就要求人們在相隔一定時期之後,重新綜合利用各種方法對同一民俗旅遊資源進行再評價。

(二)民俗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

1景點內的綜合開發

旅遊資源的開發包括單項和多項旅遊資源的開發兩種,但一般來說單項旅遊資源開發的情況很少,多數是多項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和整個旅遊點或旅遊區的開發。即使是單項開發,其實也是以單項為主導,兼涉其他的綜合開發。旅遊是包括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在內的係統性、整體性工程,要提高開發的效益,就必須對這六要素進行綜合開發規劃。這方麵做得較好的例子較多,如被貴州省先後列為“省級民族文化保護村”的花溪鎮山布衣村寨等20個村寨通過對民俗整體性的開發,充分發掘出吃、住、行、遊、購、娛的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和民俗風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

2民俗風情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相結合

我國濃鬱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通常與當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相結合。充分利用天然而成的資源組合,可為旅遊的開發創造有利的條件。如雲南麗江瀘沽湖的水光山色可大大增加摩梭人的風情魅力;浙江紹興的古橋和烏篷船民俗體現了大自然和人類另一種和諧相處的境界。

3點線麵相結合

點即景點,線是相互連接景點而成的旅遊線路,麵則是眾多線路相交叉而形成的網絡。這種結合既可以是民俗之間的結合,也可以是與其他景點的結合。如江蘇省無錫市旅遊局推出的“古運河旅遊”、山東省濰坊市推出的“千裏民俗旅遊線”、安徽省歙縣推出的“古民居旅遊”等,都是這方麵的佼佼者。由於民俗旅遊是一項參與性很強的文化旅遊,因此它的開發利用不應固定於民俗風情的某些方麵,而要從文化綜合概念的角度加以理解和概括。而這裏的綜合不應排斥民俗旅遊拳頭產品的形成和培育,可以利用其中的特色來帶動相關風情乃至其他旅遊活動的開展。如陝西省藥王山的“廟會經濟”,就是在推出以孫思邈醫藥文化為背景的“二月二廟會”這個拳頭產品時,綜合開發利用其他活動而達到這一可觀效果的。因此,在對旅遊景點進行開發時,就必須以綜合的思維開發綜合的旅遊產品。

四、形象定位法

形象定位法主要是指對民俗旅遊資源的精神內涵的開發。形象定位的含義是要使旅遊點深入到潛在遊客的心中,占據某處心靈位置,使旅遊點在遊客心中形成生動如畫、鮮明而強烈的感知形象。它是建立在對民俗旅遊資源充分了解和認識基礎之上的一種宣傳戰略。根據旅遊資源的屬性特征,形象定位通常可用以下五種方法。

1領先定位法

主要適用於那些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事象。各民族地區一般都有自身獨特的民俗風情,如傣族潑水節、客家土圍子、摩梭風情等,均可采用這一定位法。

2比附定位法

主要是避開第一,搶占第二的定位方法。如牙買加的形象定位表述為“加勒比海中的夏威夷”。

3.逆向定位法

主要是指與原知名度較高的形象對立,開辟一個新的形象階梯。如深圳野生動物園的人在“籠”中、動物在“籠”外,就是這種定位的典型。

4空隙定位法

指全然開辟一個新的形象階梯,樹立與眾不同、從未有過的形象類別。如“中華民俗村”的建立就是與周圍旅遊點完全不同的一種新事象。

5重新定位法

主要指撇開原有形象,重新樹立一個全新的概念體係。如美國加州最終定位為TheCalifornias(加利福尼亞),效果顯著。

形象定位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確定宣傳的主題與口號。我國國家旅遊局在這方麵已做了大量的工作,給每一年都確定了旅遊主題和宣傳口號。如1995年的主題定為“中國民俗風情遊”,口號是“中國——56個民族的家”、“眾多的民族,各異的風情”和“探訪中華民俗風情,難忘神奇經曆”等。利用形象定位可大大加深潛在旅遊者的形象認同,以促進旅遊的作用。當然,目前我國在這方麵的研究和重視還明顯不足,特別是在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宣傳方麵尤顯乏力,學術界有必要助其一臂之力。

五、市場預測法

民俗旅遊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對市場的開發。以市場為導向,這是開發的一個重要原則。市場前景如何,將要開發的旅遊產品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都是建立在對市場的充分調研和預測之上的。所謂市場預測,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影響市場供求變化的諸因素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和預見其發展趨勢,掌握市場供求變化的規律,為經營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主要包括需求預測、生產預測、流通預測、價格預測、國際市場預測等。它是以準確、靈通、豐富的市場信息為依據,以市場商品供需發展的曆史、現狀和規律為準繩,以科學的方法為手段,以對市場商品供需和未來前景的測定為目標。其應用於民俗旅遊市場的預測,則是以調查得來的各種信息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宏觀民俗旅遊市場和微觀民俗旅遊市場的需求水平作出的評估。

(一)定性預測法

定性預測法也稱為直觀判斷法,是市場預測中經常使用的方法。定性預測主要依靠預測人員所掌握的信息、經驗和綜合判斷能力,預測市場未來的狀況和發展趨勢。這類預測方法簡單易行,特別適用於那些難以獲取全麵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問題。因此,定性預測法在市場預測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定性預測法又包括類比預測法、集合意見預測法、專家會議法、特爾菲法、顧客需求意向調查法等。

1類比預測法

指應用相似性原理,把預測目標同其他相似市場問題的變化加以對比分析,推斷其未來發展趨勢的一種定性預測方法。它又可分為產品類比預測法、行業類比預測法、地區類比預測法、速度類比預測法和曆史比例類比法五種。

2集合意見預測法

指集合企業主管、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三方麵的預測方案,加以歸納、分析、判斷,確定企業預測方案的方法。

3專家會議法

指根據規定的原則選定一定數量的專家,按照一定的方式組織專家會議,發揮專家集體的智能結構效應,對預測對象未來的發展趨勢及狀況作出判斷的方法。

4特爾菲法

這是由美國蘭德公司發展的一種新型專家預測方法。它通過寄發調查表的形式征求專家的意見,專家在提出意見後以不記名的方式反饋回來;組織者將得到的初步結果進行綜合整理,然後反饋給各位專家,請他們重新考慮後再次提出意見;經過幾輪的匿名反饋過程,專家意見基本趨向一致;組織者依此得出預測結果。

5顧客需求意向調查法

顧客需求意向調查法,國外也稱“買主意向調查法”,是指通過一定的調查方式(如抽樣調查、典型調查等)選擇一部分或全部的潛在購買者,直接向他們了解未來某一時期(即預測期)購買商品的意向,並在此基礎上對商品需求或銷售作出預測的方法。在缺乏曆史統計數據的情況下,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取得數據資料,作出市場預測。

(二)定量預測方法

定量預測方法是指利用比較完備的曆史資料,運用數學模型和計量方法來預測未來的市場需求。定量預測基本上分為兩類,即時間序列預測法和因果關係預測法。

1時間序列預測法

它是一種曆史資料延伸預測,也稱曆史引伸預測法。是以時間數列所能反映的社會經濟現象的發展過程和規律而進行的引伸外推,預測其發展趨勢的方法。時間序列,也叫時間數列、曆史複數或動態數列。它是將某種統計指標的數值,按時間先後順序排所形成的數列。時間序列預測法就是通過編製和分析時間序列,根據時間序列所反映出來的發展過程、方向和趨勢,進行類推或延伸,借以預測下一段時間或以後若幹年內可能達到的水平。其內容包括收集與整理某種社會現象的曆史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檢查鑒別,排成數列;分析時間數列,從中尋找該社會現象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規律,得出一定的模式;以此模式去預測該社會現象將來的情況。

時間序列預測法可用於短期、中期和長期預測。根據對資料分析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簡單序時平均數法、加權序時平均數法、移動平均法、加權移動平均法、趨勢預測法、指數平滑法、季節性趨勢預測法、市場壽命周期預測法等。

2因果關係預測法

因果關係預測法是把客觀事物之間內在的因果關係轉換成一種數學語言,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用一種近似的函數關係表示出來,並依靠曆史統計數據,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因果模型),然後根據自變量的數量變化預測因變量變化的預測方法。因果關係預測法比較適用於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清晰,而且又具備比較全麵的橫向統計數據資料的情況。根據反映因果關係的方程多少不同,因果關係預測主要有單方程的因果回歸模型、聯立方程的經濟計量模型等。

第二節我國民俗旅遊發展的現狀和思考

我國擁有56個民族,民俗旅遊資源異常豐富。民俗旅遊的發展使民族地區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得以實現,旅遊收益為旅遊地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經濟支撐。同時,旅遊業的發展也刺激了當地傳統文化的複蘇,使一些失傳的文化複活,一些瀕危的文化重新煥發生機。

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近10多年來,我國民俗旅遊的開發,遍及華夏大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北京的胡同旅遊,就是典型的民俗旅遊內容,它已經成為北京旅遊的著名品牌。據統計,它每年接待旅遊人數已逾20萬人,且絕大多數是國際旅遊者,其中美國的克林頓夫婦、比爾·蓋茨等著名人物也曾來此一睹其風采。但是,在民俗旅遊的開發中也存在各種各樣的誤區與問題,從而妨礙了民俗旅遊事業的健康發展。其中主要表現在民俗旅遊項目的商業化、舞台化和虛假化等方麵。為了迎合旅遊者的偏好,不少地方在再現民俗文時往往扭曲其原來的曆史文化內涵。一些民俗現象搬到了舞台上進行表演,這本來也無可厚非,因為這也是展現民俗的一個很好的方式,但一定要貼近真實的社會生活,不能一味地為了追求熱鬧好看,或為了迎合某些旅遊者的獵奇需要而漠視民俗固有的形式和內容。而實際上,隻有真實的才是美的,才是持久的。如廣西桂林漓江上上演的《印象·劉三姐》,之所以這麼成功,之所以得到大眾的高度評價,就是因為其在舞台上表演的內容貼近生活,接近真實,尤其是謝幕時的真實感的確能打動觀眾,它是真真切切地表現了漓江兩岸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純粹的舞台劇。當前,我國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最大的問題就是“造假”,即任意編造、添加、拚湊旅遊地根本不存在的所謂民俗。不論是建造民俗景點,還是進行民俗表演,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充分尊重民俗的本來麵貌,而不是開發者根據自己的偏好隨意想象編造,這是不理解和不尊重當地民俗的具體表現,更是對民俗文化的致命摧殘。

另外,一些開發者對民俗旅遊的開發格調低俗或把民俗庸俗化,在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中不是去盡力展現民俗的真、善、美,而是刻意追求原始、落後和愚昧;甚至回避精華,偏愛糟粕;專門把一些已經被社會揚棄的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展示給旅遊者。

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誤區還表現在很多方麵,如重開發,輕保護;多模仿,乏創意;忽視社區居民利益等。民俗文化是民俗旅遊賴於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重開發,輕保護思想指導下,我國不少地區的民俗文化已經受到嚴重破壞。首先,異地文化對旅遊地民俗文化的衝擊,已經導致民俗文化的傳統價值觀的退化;其次,旅遊地生態環境尤其是人文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衰退,也使民俗文化失去生存的土壤。旅遊活動一般是依托社區展開的,社區居民熱切希望從旅遊中獲益,但目前在我國不少地方的旅遊開發中,社區居民的利益很難得到有效保障。

一、我國民俗旅遊的主要問題

(一)過度開發使民俗旅遊資源破壞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