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觀光農業的開發模式及經營管理(1 / 3)

第一節觀光農業開發的理論基礎

一、地域分異規律

(一)理論概述

地域分異規律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各組成成分及其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異或分布的規律性。地域分異規律包括地帶性規律和非地帶性規律。

1地帶性規律

(1)緯度地帶性規律。即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其原因主要是受地球形狀影響,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也就是說由於熱量分布不均而引起的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以及整個自然綜合體大致沿緯度方向遞變的現象。

(2)經度地帶性規律。即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其原因主要是水分受離海洋遠近的影響,從大陸沿海往內陸方向遞減。也就是說由於海陸相互作用,降水分布自沿海向內陸逐漸減少,引起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以及整個自然綜合體從沿海向內陸變化的現象。

(3)垂直地帶性規律。由於高山地區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水汽量越少,即水熱狀況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減少,從而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氣候帶。在地球上同一地點隨著海拔高度的不同,植物、土壤、動物群落、水文、地貌的某些特征出現相應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景觀。一般來說山體越高,垂直自然帶越明顯;高山的緯度越低,垂直自然帶越複雜。

2非地帶性規律

地球表麵並不是所有事物都屬於地帶性的分布規律,如海陸分布、地質構造、地形起伏等。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具備地帶性規律的因素,叫做非地帶性因素。它幹擾或破壞了地帶性分布規律,造成地域分異的地方性差異,這種變化規律叫做非地帶性規律。如綠洲的分布,是呈現為局部的、特殊的非地帶性。它在地形起伏、海陸分布、地麵組成物質、地下水深度、洋流等因素的影響下,其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其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會隨之發生變化。山地的自然帶垂直分布規律可看成是受非地帶性因素影響下的地帶性現象。

(二)指導意義

旅遊資源盡管類別多樣、分布廣泛,然而不同的旅遊資源均是分布在各自相應的地理環境之中,形成了地區間旅遊資源的差異性。因此,各地開發觀光農業應充分認識觀光農業的旅遊資源分布規律,根據當地觀光農業資源的地域特征,開發適合當地自然地理條件和人文地理條件的觀光農業,而不能超越地域分異規律的限製,過分依賴非自然性的農業技術和刻意追求人為的造景,從而失去自然生態農業景觀和鄉土氣息渾厚的民俗文化,同時也增加了造景成本和管理難度。

二、增長極理論

(一)理論概述

增長極理論最初是法國經濟學家佩魯(FrancoisPerroux)在1955年提出的,後來法國經濟學家布代維爾(JBBoudeville)、美國經濟學家弗裏德曼(JohnFrishman)、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unnarmyrdal)、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AOHischman)等分別在不同程度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論,並把它轉化為地理概念。增長極理論認為,一個國家要實現平衡發展隻是一種理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因此,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以帶動經濟發展。可見,增長極理論是通過解釋地區的發展過程來說明在增長中的都市中心引起周圍地區經濟增長的各種假說。這些假說認為,在地理空間上經濟的增長不是均勻地發生的,而是以不同強度呈點狀分布,通過各種渠道影響周邊區域的經濟。也就是說,一旦把推動性的產業嵌入某一地區後,就會形成集聚經濟,產生增長中心而推動整個地區經濟的增長。

(二)指導意義

增長極對地區經濟增長產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麵。

1區位經濟

區位經濟是由於從事某項經濟活動的若幹企業或聯係緊密的某幾項經濟活動集中於同一區位而產生的。如某一專業化生產的多個生產部門集中在某一區域,可以共同培育與利用當地熟練勞動力,加強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流和共同承擔新產品開發的投資,可以形成較大的原材料等外購物資的市場需求和所生產產品的市場供給,從而活躍經濟,形成良性循環。可見,區位經濟的實質是通過地理位置的靠近來獲得綜合經濟效益。

2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是由於經濟活動範圍的增大而獲得內部的節約。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減少分攤廣告費和非生產性支出的份額,使邊際成本降低,從而獲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3外部經濟

外部經濟效果是增長極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結果。經濟活動在某一區域內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廠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獲得某些產品和勞務,從而獲得整體收益的增加。

增長極理論應用於觀光農業開發時,增長極就是重點旅遊地。在觀光農業發展過程中,要努力培養增長極,借此帶動整個區域內觀光農業的發展。在對觀光農業進行布局時,往往把旅遊資源價值大、區位條件好、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的旅遊地作為旅遊增長極來培育,集中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重點開發,並以此來帶動其他旅遊地的發展,促進區域觀光農業的發展。如果采取均衡發展的方式,則往往由於重點不突出,造成開發力度不夠,無法實現觀光農業的快速發展和整體提高。

三、點—軸理論

(一)理論概述

點—軸理論最早由波蘭經濟學家薩倫巴和馬利士提出。點—軸模式是增長極理論的延伸,從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看,經濟中心總是首先集中在少數條件較好的區位,成斑點狀分布。這種經濟中心既可稱為區域增長極,也是點—軸開發模式的點。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中心逐漸增加,點與點之間,由於生產要素交換需要交通線路以及動力供應線、水源供應線等,相互連接起來就是軸線。這種軸線首先是為區域增長極服務的,但軸線一旦形成,對人口、產業也具有吸引力,能吸引人口、產業向軸線兩側集聚,並產生新的增長點。點軸貫通,就形成點—軸係統。因此,點—軸開發可以理解為從發達區域大大小小的經濟中心(點)沿交通線路向不發達區域縱深地發展推移。

點—軸理論認為,社會經濟客體在空間中遵循點—軸漸進式擴散,它發自擴散源,沿著若幹擴散通道(線狀基礎設施)擴散,在距中心不同距離的位置形成強度不同的新聚集。由於擴散能力隨距離延伸而衰減,新聚集的規模也隨距離的增加而變小。相鄰地區擴散源擴散的結果使擴散通道相互聯結,成為發展軸。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發展軸線進一步延伸,新的聚集點又不斷形成。

點—軸模式是增長極模式的擴展。由於增長極數量的增多,增長極之間也出現了相互聯結的交通線。這樣,兩個增長極及其中間的交通線就具有高於增長極的功能,理論上稱為發展軸。發展軸應當具有增長極的所有特點,而且比增長極的作用範圍更大。點—軸開發理論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采取空間線性推進方式形成的,它是增長極理論聚點突破與梯度轉移理論線性推進的完美結合。

(二)指導意義

點—軸開發理論用於觀光農業開發布局時,“點”就是重點旅遊地,“軸”就是它們之間的聯結通道,即交通線。由於開發了旅遊增長點,點與點之間就有了連接線。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交通沿線的一些次一級旅遊景點也逐漸發展起來,達到以點帶線、以線帶麵的作用,從而帶動整個區域內觀光農業的發展。因此,在進行觀光農業開發布局時,應運用這一理論,使觀光農業的布局更加合理。如在長三角的觀光農業旅遊空間結構的布局中,其旅遊“點—軸係統”的軸線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旅遊發展軸線,點分為一級、二級、三級節點;既應該考慮區域旅遊發展軸的實際影響範圍,又兼顧行政區邊界。有利於各旅遊節點之間的便捷聯係,有利於實現空間競爭與合作,形成以旅遊交通發展軸線為基本框架的城市旅遊聯合體。另外,旅遊線路也是以旅遊交通發展軸線為基本格局有效連接各旅遊節點而形成的,也有利於實現旅遊者旅遊效益的最大化。

四、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

(一)理論概述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被公認的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是加拿大學者巴特勒(Bulter)於1980年提出的。他認為一個旅遊地的發展一般要經過探查、參與、發展、鞏固、停滯、衰落或複蘇六個階段。在旅遊地發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規律:在探查階段,隻有零散的遊客,沒有特別的設施,其自然和社會環境未因旅遊而發展變化。在參與階段,旅遊者人數增多,旅遊活動變得有組織、有規律,本地居民為旅遊者提供一些簡陋的膳宿設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設施與交通狀況。在發展階段,旅遊廣告加大,旅遊市場開始形成,外來投資驟增,簡陋膳宿設施逐漸被規模大、現代化程度高的設施取代,旅遊地自然麵貌的改變比較顯著。在鞏固階段,遊客量持續增加,但增長率下降。旅遊地功能分區明顯,地方經濟活動與旅遊業緊密相聯。常住居民中開始對旅遊產生反感和不滿。在停滯階段,旅遊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人造設施”代替,旅遊地良好形象已不再時興,市場量的維持艱難。旅遊環境容量超載,相關問題隨之而來。在衰落或複蘇階段,旅遊市場衰落,進而房地產的轉賣率很高,旅遊設施也大量消失,最終旅遊地變成名副其實的“旅遊貧民窟”。但另一方麵,旅遊地也可能采取增加人造景觀、開發新的旅遊資源等措施,增強旅遊地的吸引力,從而進入複蘇階段。進入複蘇階段的旅遊地又開始新的循環。

(二)指導意義

根據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一個旅遊地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開發的重點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觀光農業的旅遊地也是如此。如果這一旅遊地處在鞏固階段以前,其開發重點應放在農業資源的開發、配套設施的建設、宣傳促銷和擴大市場方麵;如果處在鞏固階段以後,其開發重點應放在開發新的觀光農業旅遊資源、增加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旅遊項目上,並做好旅遊宣傳促銷。

作為一種計劃工具,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主要描述和分析旅遊地的發展軌跡,可以使目的地管理和營銷機構意識到旅遊地的發展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在不同的時期應采取不同的營銷策略以應對來自競爭者的挑戰;作為一種控製工具,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有助於旅遊管理部門憑借旅遊地已有的旅遊吸引物來類推即將開發的新的旅遊吸引物可能產生的績效,以及旅遊地是否有必要進行新的旅遊吸引物的開發。預測何時進行營銷策略的改變或者新吸引物的推出是相當困難的。管理部門可以借助一些典型的跡象作出判斷,如遊客數量級是否穩定、旅遊者數量增長是否穩定、主要是重複旅遊者還是非重複旅遊者等。

當然,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也存在一定的紕漏,因為這一理論似乎也暗示:一個旅遊地的必然歸宿是走向衰落,進而在無形中誤導旅遊管理者在旅遊地發展中采取聽之任之的消極態度。衰落是旅遊地發展的必然歸宿嗎?實際上,巴特勒的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隻是為研究旅遊地演化過程,預測旅遊地的發展,指導旅遊地的市場營銷和規劃等提供理論框架而已,其隻是對旅遊地生命周期現象的闡釋和歸納。隻要管理恰當,一個旅遊地生命周期的發展是完全可能“打破宿命”的。

五、農業區位論

(一)理論概述

農業區位論指以城市為中心,由內向外呈同心圓狀分布的農業地帶,因其與中心城市的距離不同而引起生產基礎和利潤收入的地區差異。

農業區位論由德國農業經濟學家杜能(JHThünen)首先提出,他的學說又稱杜能農業區位論。他根據在德國北部麥克倫堡平原長期經營農場的經驗,於1826年出版《孤立國對農業及國民經濟之關係》一書,提出農業區位的理論模式。即在中心城市周圍,自然、交通、技術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不同地方對中心城市距離遠近所帶來的運費差,決定不同地方農產品純收益(杜能稱作“經濟地租”)的大小。純收益成為市場距離的函數。按這種方式,形成以城市為中心,由內向外呈同心圓狀的六個農業地帶:第一圈稱自由農業地帶,生產易腐的蔬菜及鮮奶等食品;第二圈為林業帶,為城市提供燒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產穀物為主,但集約化程度逐漸降低的農耕帶;第六圈為粗放畜牧業帶,最外側為未耕的荒野。杜能學說的意義不僅在於闡明市場距離對於農業生產集約程度和土地利用類型(農業類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首次確立了土地利用方式(或農業類型)的區位存在著客觀規律性和優勢區位的相對性。

杜能以後百餘年來,有大批農業經濟學家先後多次論證、應用和修訂杜能的農業區位學說。如勞爾(ELaur)應用杜能原則,把全世界農業經營類型按集約程度排列分為七大農業經營地帶,並以西北歐工業區域為世界農業集約化中心。由於杜能學說隻考慮市場距離對農業布局的影響,現代農業區位論者除考慮這一因素外,還考慮自然、技術、社會、行為、政策因素。同時,研究農業區位還應更多注意農業區域的優化組合,以便為農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指導意義

我國是一個以落後分散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發展中國家,人多地少、可耕地麵積尤其稀缺,這是基本國情,也是我國農業政策選擇的基本出發點。按照杜能的農業區位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應當注意兩方麵的問題:第一,農業結構調整必須同生產力水平相一致。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地區發展差異很大,生產力水平高低不一,對農業結構的要求也大相徑庭,因此農業的結構調整一定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第二,農業結構調整必須因地製宜,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符合國情,符合廣大農村的實際情況。在農業集約化經營和農業產業化問題上,要充分考慮各地區農業生產的區位選擇,利用區位優勢,調整農產品供給和貿易結構,推進農業發展。如在東部平原的農村發展糧食作物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經營;在中西部一些貧困地區可以發展農副產品多元化經營;沿海地區則可以發展近海養殖和遠海捕撈;城市附近農村可以發展蔬菜果品加工業和花卉產業。

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雖然是在交通不發達、農業技術落後的情況下提出的,當然不能完全適應今天的情況,但對觀光農業的布局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根據這一理論,觀光花園應布置在距離市區較近的地方,而森林公園等觀光農業項目和設施應距離城市中心較遠。可見,杜能的農業區位論對我國農業發展還是有較高的指導價值和頗多的啟示的,各地應加強對農業區位論的係統分析與研究,特別要掌握近年來國外農業區位經濟理論研究的新發展、新動態和新成果,努力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區位經濟理論和現代觀光農業的開發與經營模式。

六、可持續發展理論

(一)理論概述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直到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Bruntland)夫人為主席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公布了著名的《我們共同的未來》,才在世界各國掀起了可持續發展的浪潮。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對人類與環境關係變化的一種規範。它有兩個最基本的要點:一是強調人類追求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權力,應當是堅持與自然相和諧式的統一,而不應當是憑借著人類手中的技術和投資,采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和汙染環境的方式來追求這種發展權力的實現;二是強調當代人在創造與追求發展與消費的時候,承認並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機會和後代人的機會平等,不能剝奪後代人發展與消費的機會。也就是說,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一種發展。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誕生,標誌著人類在理解環境承載能力和優先發展之間的關係方麵發生了觀念上的根本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