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堯山壁

石運興曾是河北詩壇一員驍將,二十多年前,方興未艾時悄然隱退,大家幾乎把他忘了。而今突然又冒了出來,而且手握兩把雪亮的兵刃重出江湖。原來隱退是假,修煉是真,臥薪嚐膽地磨他的劍。

比起當年,他的詩麵貌大變。內容上一改那種為政治服務、標語口號式的寫法,與時俱進。還比較容易,形式上求變。不大容易,需要藝術的深度。艾青說:“一首詩的勝利,不僅是表現的思想的勝利,同時也是它美學的勝利。”艾略特說:“創造一種形式不是僅僅發明一種韻律和節奏,而且也是這種韻律和節奏的整體發覺。”石運興的變革使我們看到了它的結果,想必過程是艱苦的。

這種過程大概和學習書法一樣,先從唐楷入手,然後追本溯源,篆隸草行,步步深入,才能入其堂奧。

《亦步亦趨》是五言詩,五古兼五絕,五言絕句是近體詩的基本功。《風前心露》是新詩,少部分長句自由體,多部分長短句。

詩的內容沒變,赤子之心,平民心態,憫農惜弱,呼喚正義。情摯心曠,言簡意豐,一山一水滌蕩胸襟,一枝一葉關乎性情,站在時光流程和空曠天地的交叉處,發出自己的感慨,心與時代、與人民相通。

在藝術上他孜孜以求,力求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五言詩古樸自然,清暢空靈,不加雕飾。而主攻方向是長短句,講究押韻、對仗、平仄,有大體一致的格式,呈現出一種格律美;追求明顯的節奏、段落、行數、音節,有一定規律,呈現出一種整齊美;或者句式長短不一,間隔有序,錯落有致,呈現出一種參差美。這種長短句比詞自由,近似元人小令。修辭上注意詞性組合、搭配,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明快,白話、俚語信手拈來,時有警句。

這種藝術探索是成功的,而且符合毛澤東在民歌和古典詩詞基礎上發展新詩的道路,方向明確,再加上自己的實踐,所以成績喜人。中國詩史是一個趨向民間的過程。發展新詩,不能向後看;也不能向西看,遠離傳統。當前詩病的症結,舊詩缺乏現代化,新詩缺乏民族化。石運興有意識地避免這兩種偏向,代表了一種正確的方向。

我們說,功夫在詩外。詩是對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感悟,不是作坊的產品。坐在家裏,冥思苦想難以寫出好詩。古今優秀詩人,都是投入火熱的鬥爭,建功立業,有了詩意的生活,也就有了詩。

石運興全心全意投入他的本職工作,多有建樹,付出了創業的辛苦,也享受到了創業的快樂。事業心和憂患意識是產生詩的酵母,煞有介事寫不出好詩,若無其事,好詩就出來了。

石運興對詩的理解高於專業詩人,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