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那些世界上成規模的財團,有幾個不是控製著自己的核心企業的,隻要有了這樣的核心企業,那他們就算是遇上了世界規模的金融危機,隻要能夠挺過去,他們就會迎來鳳凰涅槃的那一天。
就比如摩根家族,人家就是兩條腿在走路,一方麵的核心產業就是在金融行業,人家控製的銀行,在美國的各行各業的影響力就不必說了,這一點自己學不來,就算想學,在華國那個國家絕對控製金融業的環境裏,也是無從學期。
而另外一方麵,人家在實業方麵也不是一無所有,人家手下還控製著通用電氣,IBM等等一係列的世界級的科技大公司。
洛克菲勒那也不用多說,人家控製石油行業,可不光是在地球上打洞采油那麼簡單,人家還控製著整個上遊的石油煉化,以及附加產品的生產等等。
比如杜邦人家就控製著化工產業,加利福尼亞財團,人家就控製著精密加工等等核心產業。
縱觀美國這些大財團的成功之路,幾乎都是一個模式,那就是金融行業為主體下的核心技術產業為附體的產業鏈條。
而華國雖然號稱改革開放幾十年,在經濟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是其實在這樣的核心技術方麵,真的是沒有什麼能太說得過去的地方。
自己的家族企業,就更是不必提了,別說是和這些國際級的大型財團比劃,就算是和國內的一些中小型的國企比起來,也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現在自己家的企業,雖然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摸樣,都能夠每年製造很多利潤,可是說道實處,尤其是在核心產業,拳頭產業方麵,真的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東西。
而現在對於李逸帆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打造自己家族核心產業的契機,這特殊鋼材生產企業,不過就是一個開始而已。
作為一個過來人,可能沒有人能夠比李逸帆,更加的了解,當華國的經濟轉型後,某個產業所能夠迸發出來的熱情以激情的了。
那種可怕的產能需求於消耗,絕對不是現在的人能夠想得到的。
房地產行業在華國崛起不過短短十年的時間,可是這個行業所吞噬的資源,確實恐怖的驚人的。
天量的鐵礦石,和各種資源,具體能夠形成的數據,恐怕會令現在任何的經濟學家都是目瞪口呆。
介入到這個行業是必須的,不過完全不必拘泥於僅僅是房地產的建設方麵,咱們完全可以從源頭抓起,也就是從原材料方麵抓起。
隻要能夠在國內房地產大潮爆發的時候,掌握了這種特殊鋼材的冶煉技術,那麼在未來的房地產大潮當中,自己就絕對可以占得先機。
更何況有了這十年的積累之後,自己的特殊鋼材廠完全可以多元化發展,完全不必拘泥於隻生產建築用的特殊鋼?
還可以向更加暴利的皇冠級的特殊鋼材生產領域進軍,一旦要是能夠打破歐美的技術封鎖,那麼就會形成自己在國內一家獨大的局麵。
而從整個家族的發展而言,這特殊鋼材工廠的想法,不過是打造核心產業的一部分想法而已。
原本不過是想要忽悠李安妮,弄到一些技術,然後在國內的特殊鋼材領域,借助房地產大潮的機會,大撈一筆的李逸帆,這時候好像自己突然給自己大開了一扇窗。
以前很多 他原本都沒想過的東西,這時候好像一下子都闖入了他的腦海裏。
他的這頓忽悠,可不光是僅僅給李安妮的思想上來了一次蛻變輔助,就連他自己的思想,猛然間也完成了一次蛻變,原本很多沒有想過的東西,一下子都進入了他的視野範圍之內。
就比如這樣關於家族企業之中核心企業的建設的問題,以前李逸帆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這方麵的東西,或者說根本就沒有過什麼具體的規劃。
當時他所考慮的隻不過是如何讓自己家裏所掌握的企業,發展的更強,更快,更好,賺到更多的錢而已。
而利用的也不過是他比現在多出十幾年的生活經驗而已,可是他卻從未考慮過,當幾年之後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到來之後,自己的家族企業會怎樣的發展。
而今後自己家族企業的發展,會給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帶來什麼樣的好處,等等這些方麵,以前他都沒有考慮過。
可是今天最開始不過是忽悠李安妮的話,卻在後來繞來繞去,把他自己也給繞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