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說皇最古,帝次之,霸最後。夷考其實,則大謬不然。以皇為君,產於戰國中世;三皇二皇之說,始自戰國末至秦統一之時,以政治言皇,更在西漢之初。帝之名容或甚早,而鑄成政治學之名詞,則在戰國之末。王始於周,霸始於春秋,而王政霸政之說,則在戰國中世。故考四者之政治異同,須自王霸起。
王雖甚古,而必待霸之產生,始因對待而生出不同之政論。霸之始義,《說文》謂:“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二日,小月三日,從月。”殷周時霸字皆作此解,無王霸之義也。
《史敖彝》:“既生霸。”《口敦》:“既生霸。”《史懋壺》:“既死霸。”《封敦》:“既生霸。”《冘簠》:“既生霸。”《守敦》:“既死霸。”《受尊》:“既生霸。”《伯裕父鼎》:“既生霸。”《師遽敦》:“既生霸。”《大鼎》:“既霸。”《師父鼎》:“既生霸。”《楊敦》:“既生霸。”《大敦蓋》:“既生霸。”《兮田盤》:“既死霸。”《頌壼》:“既死霸。”《頌鼎》:“既死霸。”《卯敦蓋》:“既生霸。”《頌敦》:“既死霸。”《鼎》:“既生霸。”《競卣》:“既生霸。”《弭叔簋》:“既生霸。”《周書》:“哉生霸。”(《說文》霸下引)《武成》:“旁死霸。”(《漢書·律曆誌》引,與《周書》今皆作魄。)他證尚多,不必悉舉。要之皆生霸死霸之霸,無王霸之霸也。
王霸之霸,時亦作伯。但伯義《說文》訓長,在周為製度名詞,為侯伯之伯,無後世王霸之義也。後世王霸之霸,蓋因伯長之義,遂謂勢能為諸侯之長者為伯;而又恐與侯伯字溷,故時借霸字為之。(《正韻》已主此說)
《詩》《書》《易》《禮》(《儀禮》)無王霸,人舉知之信之,今無論矣。《春秋》並霸字而無之,即訓霸之伯,亦無有也。
隱元年:“伯姬歸於紀。”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八年:“鄭伯使宛來歸祊。”桓三年:“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莊二十五年:“伯姬歸於杞。”二十七年:“公會伯姬於洮。”凡此伯字,皆不與霸字同訓,他更無伯字。
至《論語·憲問》第十四始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其為霸之昉乎?自後《左傳》遂屢見霸字,而伯亦有訓霸者矣。
莊十五年:“齊始霸也。”(桓公)閔元年:“間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僖十五年:“秦可以霸。”十九年:“將以求霸。”二十二年:“是以知其不遂霸也。”二十七年:“取威定霸。”又:“一戰而霸。”文三年:“遂霸西戎。”宣十二年:“晉所以霸。”又:“由我失霸。”成二年:“四王之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八年:“士之二三,猶喪妃耦,而況霸主?霸主將德是以。”十八年:“所以複霸也。”又:“成霸安疆。”昭三年:“昔文襄之霸也。”四年:“霸之濟否,在此會也。”十年:“桓公是以霸。”哀七年:“疆言霸說於曹伯。”十二年:“或者難以霸乎。”
又僖十九年:“諸侯無伯。”成十六年:“君唯不遺德刑以伯諸侯。”襄二十七年:“宜晉之伯也。”昭元年:“王伯之令也。”九年:“文之伯也,豈能改物?”十六年:“諸侯之無伯,害哉。”又:“無伯也夫。”十九年:“晉之伯也。”哀元年:“以是求伯,必不行矣。”諸伯字均與霸義無殊。
《墨子·親士》亦言:“桓公去國而霸諸侯。”《所染》言:“故霸諸侯。”《辭過》言:“故霸王之業,可行於天下。”但諸書所謂霸,乃就形勢言,非就政治言,言勢為諸侯之長而成霸者,非言行如何之政而為霸政。故霸為製度名詞,非政治名詞也。唯《左傳》成二年:“四王之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似謂王者以德,霸者以勤。然成十六年又曰:“君唯不遺德刑,以伯諸侯。”則邃古以至戰國初年,無以政治分別王霸者。
及戰國中葉,經五霸之後,當七雄之秋,爭城爭地,日無暇晷,功利思想,侵略主義,深入一世之人心。(如梁惠王一見孟子而問何以利吾國,齊宣王一見孟子而問齊桓晉文之事。)儒家孟子思以仁易天下之利,標出王霸二字,以為代替仁利而資以宣傳之口號。故一再詮釋二者之別,謂:“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公孫醜篇》)“霸者之民,歡虞如也;王者之民,皥皥如也。”(《盡心篇》)力言“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梁惠王篇》)謂管仲:“功烈如彼其卑。”(《公孫醜篇》)而極力提倡王政。
《孟子》全書,幾全為昌明王政之言,例不勝舉,略舉一二。《梁惠王篇》:“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滕文公篇》:“萬章問曰:‘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曰:‘……不行王政雲爾。苟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
王霸之分,就形勢言,王者兼有天下,霸者僅為諸侯之長;就政治言,則王植基於仁,霸植基於力。孟子以前,春秋之世,猶尊王室,不輕言王。晉侯請隧,楚子問鼎,且見譏於世。(俱見《左傳》)而霸亦遂不為世人所厚非。孔子雖謂:“管仲之器小哉。”然又言:“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其推之至矣。故《春秋》歎:“下無方伯”,而於霸者內之,大之,且為之諱也。
《公羊傳》:“上無天子,下無方伯”之言,一見莊四年,兩見僖元年,兩見僖二年,兩見僖十四年,一見宣十一年。
《公羊傳》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吳何以稱子?吳主會也。吳主會,則曷為先言晉侯?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其言及吳子何?會兩伯之辭也。不與夷狄之主中國,則曷為以會兩伯之辭言之?重吳也。”《穀梁傳》莊二十七年:“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於幽。同者,有同也,同尊周也,於是而後授之諸侯也。其授之諸侯何也?齊侯得眾也。桓會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嚐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車之會四,未嚐有大戰也,愛民也。”三十年:“齊人伐山戎。齊人者,齊侯也。其曰人何也?愛齊侯乎山戎也。”三十一年:“齊侯來獻捷者,內齊侯也。”三十二年:“宋公齊侯遇於梁丘……大齊桓也。”閔元年:“齊人救邢,善救邢也。”僖元年:“齊師宋師曹師城邢……美齊侯之功也。”四年:“侵蔡而蔡潰,以桓公為知所侵也,不土其地,不分其民,明正也。”又:“來者何?內桓師也。”
《公羊傳》僖元年狄滅邢:“曷為不言狄滅之?為桓公諱也。”二年狄滅衛:“曷為不言狄滅之?為桓公諱也。”十年:“晉之不言出入者,踴為文公諱也。”十四年徐莒脅杞:“曷為不言徐莒脅之?為桓公諱也。”十七年齊滅項:“曷為不言齊滅之?為桓公諱也。”二十一年:“惡乎捷?捷乎宋。曷為不言捷乎宋?為襄公諱也。”《穀梁傳》僖元年:“夫人氏之喪至自齊。……或曰:‘為齊桓諱殺同姓也。’”十六年:“滅項。孰滅之?桓公也。何以不言桓公也?為賢者諱也。”
其他《左傳》《墨子》言及霸者,亦無貶詞也。
例詳前
孟子之後,荀子著《王霸》之篇,專釋王霸之義。謂:“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複自加申明曰:“挈國以呼禮義而無以害之,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然扶持心國,且若是其固也。之所與為之者之人,則舉義士也;之所以為布陳於國家刑法者,則舉義法也。主之所極然,帥群臣而首鄉之者,則舉義誌也。如是,則下仰上以義矣,是綦定也。綦定而國定,國定而天下定。……今亦以天下之顯諸侯,誠義乎誌意,加義乎法則度量,箸之以政事,案申重之以貴賤殺生,使襲然終始猶一也。如是,則夫名聲之部發於天地之間也,豈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故曰,以國齊義,一日而白,湯武是也。湯以亳,武王以鄗,皆百裏之地也。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無它故焉,以濟義矣。是所謂義立而王也。德雖未至也,義雖未濟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臣下曉然皆知其可要也。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如是,則兵勁城固,敵國畏之,國一綦明,與國信之,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鄉方略,審勞佚,謹畜積,修戰備,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當。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篇中又曰:“與積禮義之君子為之則王,與端誠信全之士為之則霸,與權謀傾覆之人為之則亡。”又曰:“國者巨用之則大,小用之則小,綦大而王,綦小而亡,小巨分流者存。巨用之者先義而後利,安不恤親疏,不恤貴賤,唯誠能之求。夫是之謂巨用之。小用之者,先利而後義,安不恤是非,不治曲直,唯便僻親比己者之用。夫是之謂小用之。巨用之者若彼,小用之者若此,小巨分流者,一若彼一若此也。故曰,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此之謂也。”雖移於用人,仍王義霸信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