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前沿學術綜述(3 / 3)

37.Moerer()Quintel M.Protective and ultra-protective ventilation:using pumpless interventional lungassist(iLA).Minerva Anestesiol.2011.77(5):537-544.

38.Hamid IA.Hariharan AS,Shankar NR.The advent of EC.MO and pumpless extracorporeal lung assist in ARDS.J Emerg Trauma Shock.2011.4(2):244-250.

39.Iglcsias M.Jungebluth P.Petit C,et al.Extracorporeal lung membrane provides better lung protection than conventionaltreatmcnt for severe post pneumonectomy noncardiogen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8.135(6):1362-1371.

40.Kredel M.Brederlau J.Wunder C,et al.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with and without arteriovenousextracorporeal lung assis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J Crit Care.2011.

過去10年中,嚴重感染發生率增加了91.3%,並以每年1.5%~8.0%的速度上升。雖然器官支持技術及抗感染治療取得長足進步,但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仍高達30%~70%,是重症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1.重症醫學科獲得性感染的流行病學

重症患者由於器官功能衰退、侵入性操作較多、免疫屏障破壞以及抗菌藥物反複使用等容易發生院內感染,一旦發生院內感染病死率明顯增高。院內感染的主要類型為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血管內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其中以三管(氣管導管、血管內導管、導尿管)引發的感染為重症醫學科院內感染監控的重點和感染檢查的必查項目。

院內感染的致病菌種近年來逐漸發生變遷。以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為例,以往導致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主要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等,且耐藥菌占很大比例,如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等。近年來,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有所減少,可能與手衛生等預防措施的實施有關[1,2];而耐三代頭孢和碳青黴烯的革蘭陰性菌和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在逐漸增多。最近疾病控製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引起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中革蘭陰性杆菌可達20%以上。另外,以往銅綠假單胞菌在院內革蘭陰性菌感染中占第一位,而近來不動杆菌、尤其多重耐藥的鮑曼不動杆菌感染明顯增多,在重症醫學科院內感染中明顯高於銅綠假單胞菌。因此需建立各醫院或科室的流行病學資料,以指導感控的管理和重症感染的早期經驗性治療。

2.重症醫學科獲得性感染的防治進展

近年來重症患者多重耐藥菌所致的嚴重感染明顯增加,成為當前重症患者抗感染治療麵臨的重大挑戰。對於院內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非常重要。嚴格的手衛生和單位隔離有利於減少耐藥菌的傳播。對於各種導管相關感染(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等)國內外均製定了相應的預防指南或集束化治療策略,並在不斷更新[3,4]。如對於導管相關血流感染,2011年國際上推出最新的預防指南,提出導管置入和感染控製的集束化治療策略,為臨床血管內導管的管理提供了更加詳細科學的指導。

早期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能夠明顯降低嚴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研究顯示,若在嚴重感染發生低血壓後1小時內應用廣譜抗生素治療,患者的生存率高達79.9%,但抗生素應用每延誤1小時,存活率降低7.6%。由此可見早期、準確、有效抗生素應用對於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療是至關重要的。目前臨床主要依據美國胸科學會指南提出的多重耐藥菌感染高危因素進行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篩查,並進行早期抗感染治療[5]。但新近研究發現,按照美國胸科學會指南進行預測重症患者入重症醫學科時是否為多重耐藥菌細菌感染,其陽性預測值僅為18%,假陽性率高達82%,提示美國胸科學會指南對多重耐藥菌細菌定植及感染存在明顯局限,可能導致抗生素的不必要使用,產生抗生素選擇性壓力誘導的細菌耐藥,而早期病原微生物的攜帶篩查,有助於彌補美國胸科學會指南的不足,成為早期有效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的前提和基礎。通過篩查患者轉入及轉出重症醫學科的細菌攜帶情況,記錄患者是否具有多重耐藥菌定植或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助於明確重症患者多重耐藥菌的流行病學特征,從而為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早期合理抗生素治療提供重要依據。而周期性的對病區環境、醫護人員手部的病原菌篩查,有助於明確院內感染的傳播途徑,製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減少和控製院內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藥菌導致的感染的發生。

病原菌的主動篩查包括以下內容:①入住重症患者的常規篩查,包括留取咽拭子、痰、血、分泌物以明確是否已攜帶多重耐藥菌病原體;②對重症醫學科環境和物品,如呼吸機、監護儀、呼吸囊、空氣等進行定期標本培養,尤其在病區院感爆發時進行監測;③對醫護人員的手部進行拭子培養,明確手衛生情況以及判斷病原菌是否經手傳播。

對於檢出多重耐藥菌細菌,且確定為感染而非定植或汙染,則需要進行抗菌治療。抗菌藥物的目標性選擇需根據藥敏和病情嚴重度而定。近期針對重症醫學科常見的不動杆菌推出《2011中國鮑曼不動杆菌感染診治與防控專家共識》,為臨床不動杆菌的防治提供了很好的參考[6]。

3.重症醫學科獲得性感染的問題與前景

對於院內感染,尤其是重症醫學科內各種導管引發的感染產生的費用問題,在國外已有明確規定,如美國聯邦醫療保險與醫療救助服務中心規定,自2008年10月1日後出院的患者,如出現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導尿管相關泌尿係感染等八類情況,將不再支付給醫院相關費用。在美國,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控製目標為“零容忍”。在我國,目前尚無明確的限定值,但已作為重症醫學科質量控製的指標之一和感控檢查的重點。國家已開始建立健全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網絡,通過不斷反饋與比較,相信不久的將來必定會出台各種導管相關感染率的控製目標。

多重耐藥菌的防控與清除是重症醫學科院內感染控製中的難點,除持續的手衛生監控外,設備的消毒也非常重要。很多院感的爆發與設備的汙染相關。在國外,當一名患者轉出後,其床邊所有的儀器設備都將移出進行徹底的消毒。但在國內限於空間和經濟的限製,在設備消毒方麵仍存在很大欠缺,也是院內感染發生和爆發流行的潛在危險,有待於不斷改善。

耐藥菌的產生與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有直接關係。2011年4月7日為第60個世界衛生日,其主題是:“抵禦耐藥性:今天不采取行動,明天就無藥可用。”自2011年起,衛生部已對各級醫院的抗菌藥物種類進行了限製,並頒發了相應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規範,並督導醫療過程中的具體執行情況。反複的培訓和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不定期檢查將有助於改善抗菌藥物濫用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