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臨床問題1(1 / 3)

(一)重症醫學科患者院內獲得性感染概述

1.什麼叫院內獲得性感染,常見類型有哪些?

院內獲得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入院48小時後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於潛伏期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

常見的類型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血源性感染、胃腸道感染、皮膚感染、切口感染、泌尿係感染、腹腔感染、肝炎等。

2.院內感染有何嚴重性?

院內感染可在患者、醫院、社會等各個方麵產生不良影響。

(1)患者方麵:增加患者的住院費用,延長住院時間,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導致耐藥菌的出現與傳播,引起抗菌藥物選擇壓力增大。

(2)醫院方麵:如院內感染爆發,則需關閉病房,由此可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不良聲譽,可能造成重大的公共影響。

(3)社會方麵:美國聯邦醫療保險與醫療救助服務中心規定自2008年10月1日後出院的患者,如出現以下八類情況,將不再支付給醫院相關費用:①手術留下異物;②空氣栓塞;③配血不合;④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⑤壓瘡;⑥導管相關血流感染;⑦手術部位感染——冠狀動脈搭橋術後縱隔感染;⑧醫院內獲得的外傷——骨折、脫臼、顱腦損傷、擠壓傷、燒傷等。在我國,目前尚無明確的規定,但已將各種導管相關感染的發生率作為重症醫學科質量控製的指標之一和感控檢查的重點。

3.重症患者院內獲得性感染有哪些危險因素?

重症患者由於病情重,多種有創性操作,反複抗菌藥物使用,免疫力低下,更易發生醫院獲得性感染,且較難控製。常見的危險因素有患者個體因素和醫源性因素兩大類。

常見的患者個體因素包括:免疫功能低下、病情危重(休克、大出血、重大手術、多髒器功能衰竭)、嚴重的多發性創傷、原發病、營養不良、年齡、藥物影響等。

醫源性因素包括:長期使用各類抗菌藥物使細菌耐藥、各種侵入性操作(機械通氣、動靜脈置管測壓、血液淨化、靜脈營養、留置尿管、胃腸引流等)、危重患者缺乏或喪失自理能力、與護理人員頻繁接觸引起的交叉感染等。

4.重症醫學科院內感染的常見部位及病原菌是什麼?

重症醫學科的院內感染常見部位以呼吸道為主,其次為血液、泌尿係、胃腸道、手術切口及皮膚黏膜等。其中三管的感染,即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和導尿管相關泌尿係感染為臨床監控的重點。

感染致病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其次為革蘭陽性菌和真菌,其中耐藥菌感染比例高,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腸杆科細菌、多重耐藥菌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杆菌等。

近年來,病原學也在不斷發生變遷。以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為例,通常導致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等,且耐藥菌占很大比例,如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等。近來,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有所減少,可能與手衛生等預防措施實施有關;而耐三代頭孢和碳青黴烯的革蘭陰性菌和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在增多。最近疾病控製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由革蘭陰性杆菌引起的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可達20%。另外,以往銅綠假單胞菌在院內革蘭陰性菌感染中占第一位,而近來不動杆菌尤其多重耐藥的鮑曼不動感染明顯增多,在重症醫學院院內感染中占第一位。

5.院內獲得性感染防控的基本環節是什麼?

院內獲得性感染防控的基本環節包括3個方麵:①控製感染源。包括外源性的(如感染患者及其分泌物、病原菌攜帶者)和內源性的(如口咽部胃腸道的反流誤吸)。②切斷傳播途徑。傳播途徑分為接觸傳播(最常見的方式,有直接和間接之分)、空氣傳播和呼吸道飛沫傳播。對於接觸傳播需要做好手衛生,必要時戴手套;對於呼吸道飛沫傳播則需要戴口罩,而空氣傳播則需要更強的個人防護措施,如手套、口罩、護目鏡、防水圍裙、長外衣等,且宜單間隔離,有條件時可置於負壓病房。③保護易感人群。管理好周邊的患者,尤其免疫功能低下者。提高免疫力、減少有創操作、積極營養支持以及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將有助於患者避免獲得或繼發院內感染。

(二)醫院感染爆發事件報告及處置標準操作流程

6.何謂醫院感染爆發,如何上報?

醫院感染爆發是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

疑似醫院感染爆發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出現3例以上臨床症候群相似、懷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懷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徑的感染病例現象。

醫院感染爆發傳播方式包括帶菌者傳播、交叉感染、空氣傳播或其他方式。

(1)出現醫院感染爆發流行趨勢時,臨床科室經治醫師立即報告科主任,同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確認後及時報告分管院長,並通報相關部門。

(2)經醫院調查證實出現以下情況時,醫院應於12小時內報告本市醫院感染質控中心、衛生行政部門和疾病控製中心。包括5例以上疑似醫院感染爆發以及3例以上醫院感染爆發。

(3)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於24小時逐級上報至省級衛生行政部門。

(4)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發生以下情形的,應於24小時內上報至衛生部。包括5例以上醫院感染爆發;由於醫院感染爆發直接導致患者死亡;由於醫院感染爆發導致3人以上人身損害後果。

(5)發生以下情形時應當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範(試行)》的要求進行報告。包括10例以上的醫院感染爆發事件;發生特殊病原體或新發病原體的醫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響或嚴重後果的醫院感染。

7.醫院感染爆發的處置預案是什麼?

(1)臨床科室發現3例或3例以上相同感染病例(包括症狀相同或病原體相同等),應及時上報感染管理科。

(2)醫院感染管理科接到報告後應立即到現場核查,在確認醫院感染爆發時應立即報告院領導和上級有關部門。

(3)查找感染源及傳播途徑,隔離相關患者,加強消毒,必要時關閉病房。

(4)製定控製措施,分析調查資料,寫出調查報告,總結經驗,製定防範措施。

8.醫院感染爆發的具體調查步驟是什麼?

(1)成立調查小組,調查小組由分管院長、感染控製人員、醫院流行病學專家、感染發生部門科主任及護士長、微生物學專業人員、藥物學專業人員、後勤保障部主管等組成。

(2)對醫院感染爆發病例進行查看,了解病史、核查實驗室檢查結果,開展相應的流行病學調查。

(3)進行核實會診,確認是否為真正的醫院感染爆發或流行的存在。

(4)調查感染爆發流行的起始時間及醫院感染傳播方式,列出潛在的危險因素。

(5)根據調查情況,製定臨時控製措施。如隔離感染源或可疑感染源或保護性隔離其他患者等。必要時可采用停止手術或關閉病房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