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營養支持經曆了40餘年的發展,相關理論與應用技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應用的推廣,重症患者的臨床營養支持,其目的已從單純的“供給細胞代謝所需要的能量與營養底物,維持組織器官結構與功能”,拓展到調控應激狀態下的高分解代謝,改善機體的免疫狀態和保護器官功能等,即由“營養支持”向“營養治療”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注意到,疾病的嚴重狀態或疾病階段不同,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改變,對營養支持也有不同的需求。對於重症患者,熟悉機體疾病狀態時代謝、免疫炎症反應以及器官功能的變化,適時采用合理、積極的營養支持治療,已成為重症患者綜合治療策略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1.重症患者的營養調理治療
臨床實踐表明,重症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迅速而普遍,並影響著其他並發症的發生與患者的病死率,成為預測重症患者預後不良風險的重要因素[1,2]。因此,對重症患者實施及時、有效的營養幹預,顯得十分重要。迄今為止,營養支持並不能完全遏製和逆轉重症患者嚴重應激時的分解代謝狀態,對於單純外源性補充蛋白質,重症患者的保存能力很差,而營養調理治療有可能減少淨蛋白的分解,促進蛋白質合成,改善潛在的和已發生的營養不良狀態,防治相關並發症,已成為未來重症患者營養支持治療的重要策略之一。
2.早期腸內營養
腸內營養(enteral nutrition)可以維護腸道黏膜屏障、促進腸道蠕動與分泌,增加營養因子吸收進入肝髒合成蛋白質,減少細菌和毒素易位,降低腸源性感染和由此產生的“二次打擊”,是符合生理的營養支持方式。重症患者腸內與腸外營養的薈萃研究顯示,與腸外營養支持相比,腸內營養有助於降低重症患者感染性並發症的發生率,但對病死率的影響無差別。同時,與延遲腸內喂養相比,早期腸內喂養使重症患者腸內營養耐受性提高,熱量攝入增加,感染並發症發生率也明顯降低,並有降低患者病死率的趨勢。盡管目前國際上對早期腸外營養(入院後3天內腸內營養達不到目標劑量即開始腸外營養)和延遲腸外營養(腸內營養7天達不到目標劑量再開始腸外營養)有爭論,但最新的一項大宗多中心臨床對照研究表明,當早期腸內營養難以滿足病人能量需求時,延遲腸外營養補充較過早幹預更能夠加快病人恢複,減少並發症的發生[3]。因此“想方設法開始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已成為重症患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3.嚴格血糖控製
血糖升高是營養支持相關的代謝性並發症之一,重症患者發生率很高。嚴格血糖控製是重症患者營養支持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胰島素治療嚴格控製血糖是近年來重症醫學領域的一個關注重點。臨床研究表明,控製重症患者的血糖水平,可明顯降低感染與器官功能障礙(如急性腎衰竭等)的發生率,縮短機械通氣時間與住院時間、降低病死率。目前認為,無論采用何種形式的營養支持,均應配合強化胰島素治療策略,以提高營養支持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推薦血糖濃度維持在8.0mmol/L左右,並積極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4.發揮營養素的藥理學作用(免疫營養)
嚴重應激後,患者的部分營養素發生明顯改變,並可能影響患者的預後。這類營養素被認為是疾病的治療藥物,而不再是單純的營養補充,其中一些營養素可以特定方式刺激免疫細胞,增強免疫應答能力,維持正常或適度的免疫反應,調控細胞因子的產生和釋放,從而減輕有害的或過度的炎症反應,維持腸道屏障功能,這類營養素被稱為免疫營養素。在標準營養配方的基礎上添加某些特殊免疫營養物質,利用其藥理學作用而達到治療和調節機體代謝和免疫功能的目的,即免疫營養學。
目前,研究較多並用於臨床的特殊營養素有穀氨酰胺(glutamine)、精氨酸、ω-3脂肪酸(魚油)、核苷與核苷酸、膳食纖維,以及含有乳酸杆菌、雙歧杆菌的生態免疫營養素等。近年來,免疫營養製劑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腸內與腸外營養支持,獲得了較理想的結果,但有許多問題尚需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重症患者的營養支持近年來的發展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①限製應激反應期能量的供給量;②及早開始營養支持;③優先選擇腸內營養,以在更好實現營養補充的同時,維持腸道、免疫、內分泌等生理功能;④提倡聯合營養的概念,即在腸內供給不足或不耐受腸內營養時,可給予腸外營養;⑤強化胰島素治療是實現重症患者安全有效的營養支持的必要策略;⑥除營養底物的補充外,還應重視營養素的藥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