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前沿學術綜述(3 / 3)

43.Davies RG,Myles PS,Graham JM.A comparison of the analgesic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paravertebral vs epidural blockade for thoraotom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c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J],Br J Anaesth,2006,96(4):418.

44.Hunt PA,(jreaves I.Owens WA.Emergency thoracotomy in thoracic trauma-a review.Injury,2006,37:1-19.

45.Simonian PT,Routt ML J r,Harrington RM,ct al.Anterior versus posterior provisional fixation in the unstable pelvis.A biomcchanical comparison[J].Clin Orthop,1995,(310):245.

46.丁浩,馬金忠,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手術治療,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誌,2007,22(1):50

47.Mason WTM,Khan SN,James CL,et al.Complications。of temporary and definitive external fixation of pelvic ring injuries[J],Injury,2005,36(5):599-604.

48.Stubbart JR.Merklcy M,Bowel entrapment within pelvic fractures:a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 erature J Orthop Trauma,1999,13(2):145.

水是機體含量最多而又重要的組成成分,具有以下重要的生理功能:①體內一切生化反應進行的場所;②良好的溶劑,有利於營養物質及代謝產物的運輸;③維持產熱與散熱的平衡,對體溫調節起重要的作用。

水與溶解在其中的物質共稱為體液,占體重的百分比因年齡、性別等而異。成年男性體液總量約占體重的60%,女性因皮下脂肪較豐富,約占體重50%,老年人約為45%,新生兒最高,為75%。體液不僅構成細胞生存的環境,同時也是細胞本身必不可少的成分。體液的組成相對恒定是所有細胞正常活動的前提。

細胞膜將體液分隔成細胞內液(約占體液的2/3)和細胞外液(約1/3)。細胞外液又分為組織間液(約占體重15%)、血漿(約占體重5%)和穿細胞液(約占體重2%)。絕大多數組織間液能迅速和血管內或細胞內液體進行交換,對於維持機體的水和電解質平衡,發揮巨大的作用,故稱為功能性細胞外液。存在於結締組織、軟骨和骨質中的水分雖然也屬於細胞外液,但由於與細胞內液的交換十分緩慢,稱為非功能性細胞外液,生理情況下臨床意義不大。

正常人體內組織間液和血漿內水的分布是複雜的,疾病狀態下更是如此,如平時含水量極低的部位如腹腔或胸膜腔疾病狀態下會表現為水腫(組織間隙容量增加)或液體瀦留。一般來說,血管內容量的維持主要依靠以下幾方麵:①局限在血管內的大分子物質產生的膠體滲透壓;②淋巴液從組織間隙回流入血管內腔;③組織間隙的靜水壓。相反的因素包括:①心髒和循環所產生的血管內靜水壓,促使液體由血管內向組織間隙轉移;②組織間液的膠體滲透壓,試圖將血管內腔的液體拉出來。血管內容量決定了循環容量是否充分,同樣,也影響了維持器官功能所需要的氧、營養和其他物質轉運。

體液中的電解質指在體液中離解為帶一個或多個電荷的離子,主要包括K+、Na+、Ca2+、Mg2+、Cl-、HCO-3、HPO2-3和SO2-4等。細胞內的主要溶質是鉀離子和HPO2-3,細胞外的主要溶質則是鈉離子、Cl-和HCO-3。鈉離子和鉀離子沿著濃度梯度借助於細胞膜上的Na+K+ATP泵進行主動運輸,維持濃度穩定。電解質的主要功能為:①維持體液的滲透壓平衡和酸堿平衡;②維持神經、肌肉和心肌細胞的靜息電位,並參與其動作電位的形成;③參與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活動。

體液的正常容量和分布、正常滲透壓和各種電解質的正常含量,是保證細胞代謝活動正常進行和維持器官功能的必要條件。臨床上多種疾病可引起水、電解質紊亂,進而使全身器官係統,特別是心血管、神經係統的功能紊亂。因此,了解水和電解質紊亂的發生機製及其演變規律,對臨床防治水、電解質紊亂非常重要。

重症患者病情危重而複雜多變,雖嚴密監護並頻繁地檢測血電解質,但電解質紊亂的發生率仍很高[1]。Michael等報道重症醫學科內約50%的低鈉血症在發病後24小時,甚至到72小時才被發現和處理。有報道顯示,在美國住院患者中高鈉血症的發病率為1%,而重症醫學科住院患者的發病率較高——Polderman等研究發現,在重症醫學科內發生高鈉血症(重症醫學科獲得性高鈉血症)的患者比例達5.7%,明顯高於普通住院患者。患者一旦發生高鈉血症,病情的觀察和治療都十分困難,如果對高鈉血症的病因和病情演變缺乏正確的認識,糾正高鈉血症的治療不但無效,還可能惡化病情。

患者若合並高鈉血症,其病死率相當高。普通住院患者高鈉血症病死率為10%~60%,而危重病患者急性高鈉血症病死率達42%~75%,遠高於重症醫學科所有患者的病死率(20%),且高鈉血症的病死率與血鈉水平直接相關。有研究顯示,血鈉高於160mmol/L的危重病患者病死率超過75%,另外,高鈉血症的致殘率也很高,很多患者遺留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

有研究顯示,高鈉血症的發生率和持續時間可以反映該重症醫學科的治療和監護水平。因此對重症醫學科內常見可能發生電解質紊亂的患者進行嚴密監護,早期發現並進行積極合理的治療是必須的。糾正電解質紊亂需要醫生掌握電解質紊亂的病理生理變化,結合自己的經驗,並根據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實施個體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