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朝的時候,程序照舊,早有殿頭官喝道:“有事者奏聞!”如果謝鴻這種文盲在這裏,他肯定會覺得奇怪,上朝前太監喊的不是“有本啟奏,無本退朝“嗎?
“有本啟奏,無本退朝”這句話本來是後人暗諷唐玄宗,專寵楊貴妃,好色誤國,無心上朝,後來卻被各種電視劇各種不分場合的用。
李世民巍然的坐在龍椅上,底下大臣跪坐著,魏征、房玄齡、侯君集、秦叔寶、尉遲恭、長孫無忌、程咬金皆在此列,看著這些人中豪傑,李世民心裏很驕傲,“這麼多人傑都是我的臣子,我一定可以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雖然皇位是從大哥那裏搶來的,但我會做得比大哥更好,一定的!”李世民心裏想道。
今天議事主要是關於吐蕃讚普棄宗弄讚(也就是鬆讚幹布)再次派遣相國祿東讚向唐太宗求親的事。
鬆讚幹布平定內亂、征服諸羌、重新統一西藏之後,將眼光放向了唐朝,早在貞觀八年的時候就向李世民求親,李世民沒有答應,不死心的鬆讚幹布以為唐朝瞧不起他才不和親,於是率兵先打吐穀渾,大勝,證明了實力又接著求親,可李世民還是不幹。於是乎鬆讚幹布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跟唐朝開打,大勝,接著求親,這回李世民不僅不幹,而且還怒了。李世民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營大總管,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右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五萬以擊之。唐軍先遣部隊在牛進達指揮下,打敗了吐蕃軍。鬆讚幹布無奈之下遣使謝罪,大概意思是說大哥我錯了,小弟以後不敢了之類的話。李世民也大度的表示小子以後小心點,隻要乖乖聽話,哥也不為難你。
鬆讚幹布還是不死心,又遣使求親,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把這事當作笑話來看,貞觀以來,誰不服就打到誰服這已經成了唐人的習慣,但這次唐太宗李世民拒絕了大臣們的建議,他決定和親。新朝初建,戰爭連連,打仗要糧草要死人,鬆州之戰唐軍雖然贏了,也不過隻是贏了一場局部戰爭,吐蕃並未傷筋動骨。國內一會兒幹旱一會兒蝗災,百姓不堪其苦,本著能不打仗就不打仗的心態,李世民決定和親。
既然李世民已經作了決定,大臣們也不再反對。今天就是要商議誰去和親,怎麼和親的事宜。禮部尚書,推薦了幾個,當中都是宗室之女,沒有一個是李世民的親生女兒,李世民從中選了一個,一錘定音,就是她了,責令禮部盡快策劃禮儀,擇日冊封為“文成公主”。大臣們不反對,這事也就商議完了。
謝鴻以前是個曆史文盲,現在也是隻不過比以前好點。在沒有見到那個來自未來的老頭子之前,他一直以為和親的公主都是皇帝的親生女兒,以前還感慨這些皇帝怎麼就這麼狠心,將親生閨女住狼窩裏送。特別是上網看到一些史料,說什麼這些少數民族,婦女都是財產,老爹死了老媽要嫁給兒子,兒子死了還要嫁給孫子。王昭君如此,嫁了兩次,寧國公主(唐肅宗時期)更是嫁了三次。在老頭子不到一個月的突擊培訓中,謝鴻長了知識,知道王昭君隻是個宮女,文成公主不是李世民的親生女兒,隻是個宗室之女。縱觀整個封建朝代,和親有很多次,但真正將親生女兒和親的隻有唐朝和清朝,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表示對回紇的感謝,將女兒寧國公主嫁之;唐德宗方將第八個女兒鹹安公主下嫁回紇;唐穆宗答應以自己的妹妹、唐憲宗的第十七個女兒太和公主下嫁。清朝的皇帝將親生女兒嫁給蒙古的很多,但嚴格上說已經不是和親,是親上加親的類型,皇帝娶了蒙古大汗的女兒,然後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未來的蒙古大汗。